袁耀想到什么。前几天,刘烨一直在他面前推销鲁肃,但他没放在心上。如今,看向鲁肃,感觉他与众不同,有种说不出来的气质。
鲁肃被点名,不情愿地出场,先是客套行礼,然后发表高论:“韩国军队,缺少一样东西。”
“强大的军队之所以厉害,不仅要装备好、士卒战力高、主将会指挥。还得经常打胜仗,让全军士卒,形成必胜之信念,对军队有荣誉感。”
“比如:大唐军队。他们从民间势力,成为天下第一强军。很重的原因,是他们一直打胜仗。常胜之军,会有一种气质。士卒们坚信,他们能打胜仗。一上战场,他们敢打敢拼。随之而来,打胜仗理所当然。当然,就算唐军处于劣势,他们也敢放手一搏。”
“再说齐国军队,也是常胜之军。他们的战绩,就在眼前。”
“而韩国士卒,一直吃败仗,已经没有荣辱之心,让他们死守,只得靠军令指挥,这不是他们自发的愿望。”
“而今,战况不利。这些普通士卒,都有趋利避害的想法。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死战呢。”
“住嘴。鲁肃,注意你的言词。”
桥蕤大声制止,不能让鲁肃继续发言。这些话,对军心影响很大的。
鲁肃不理会桥蕤,接着发言:“在下说这么多。想表明一个意思。平舆城无法坚守。韩王当考虑后路。”
桥蕤大怒:“沃日。你是齐国的奸细吗。瞎说什么呢。我们还有二十三万大军呢。”
“呵呵。我跟你家大王说话呢。你插什么嘴。”
“鲁肃……你着打是吧。” 说罢,桥蕤想动手打人。
“住手。” 袁耀及时发言。
“鲁子敬。那你说说,孤王该如何行事。”
“韩王。在下以为。继续坚守平舆城,只会杀伤一点的齐军。其意义不大。还不如,保全实力,以为将来。”
“哎。平舆城若失。我韩国还有将来嘛。”
“事在人为嘛。总比城破国亡强吧。”
“额。行吧。你说说。孤要该如何行事。”
“韩王领军南撤,只要渡过淮河,就是安全的。我吴国三万水师入淮河,必定可以阻挡齐军南下。然后,韩王领着部众去广陵郡。将来,咱们的防线,就是守淮河。咱江淮士卒,多通水性。只要稍微操练。就能整出大量水军……”
“这是大事。需要从长计议。” 袁耀很是犹豫,没有做决断。
会议散场,唯有刘烨留下。
袁耀提问:“子扬啊。真要撤嘛。”
刘烨回答:“大王。平舆王城守不住。退守广陵郡,韩国还希望。唐军迟早南下的。若是齐国与大唐,两败俱伤,咱韩国还能复兴。”
“这有点远吧。孤王担心广陵郡守不住啊。”
“淮水是大河。只要咱也发展水军。与吴国水师一起。定能阻挡齐军南下。”
“好吧。这撤军,得有讲究吧。如何操作呢。” 袁耀算是同意咯,他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想法。若是再不行,就去大唐台湾。严白虎、祖郎两人,不就在台湾嘛。
刘烨表示:“不可贸然撤离。必须要有人断后。”
袁耀直接问道:“谁合适呢。”
“这……臣不知。还是找阎大人商议吧。” 刘烨是新来的臣子,不好推荐谁去断后,这可是要殉国的。
第二天,阎象与袁耀,私聊断后之事。
“大王。纪灵对袁家忠心不二。可让他,担此重任。”
“妥当。就这么办。让他领兵十万,行断后之事。”
袁耀对纪灵的印象,就是一直吃败仗。所以,没有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