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习惯性地最后检查了一遍明天答辩的材料后,张若芸罕见地早早离开了实验室。
留校考核指标没达到,所谓的答辩也不过是走个形式罢了。
十月的江大,行道树的叶子转黄,预示着秋意渐浓。
走在熟悉的校园里,看着一张张青春朝气的笑脸,让她想起了多年前自己在这里度过的大学时光。
曾经的好友们已如候鸟般飞散到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如今还在这校园里的,也只剩自己一人了。
不过,很快她也要离开了。
曾经的自己,17岁就带着父母家人的殷切期望,以小县城高中年级前十的成绩考入这所省内首屈一指的百年名校读书。
毕业后,顺利申请到了国外名校的博士生,25岁就提前完成学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到母校任职。
但是,张若芸越来越发现,科研成果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成正比,还受到团队平台、专业方向、经费甚至是家庭出身和运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现在博士数量越来越多,高校教职数量却没有同等比例增长,大家毕业后又都想进高校,造成了竞争白热化的现状。
想最终留在江大这种重点高校,就要和无数从小卷到大的卷王PK,甚至还要与周副教授这种人斗智斗勇,真的是太难了。
不过,虽然没能成功留校,但三年如一日的拼搏,也并不是毫无收获。
这期间取得的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给她的履历增加了闪光点,也成功申请到了省外一所二等大学的职位,未来几年的落脚地总算是有了。
还有那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本科生许昊,或许自己也是在见证一名学术新星的崛起吧。
未来对方究竟能走到哪一步,张若芸还是挺期待的。
到教师食堂吃完晚饭后,她便坐地铁回到了郊区的公寓。
第二天是周六,早上许昊到办公室,登录学校网站,查看近期的新闻。
经过老何的那档子事,他养成了定期关注学校网站的习惯。
大部分没什么营养的宣传稿直接过滤掉。
很快,一则计算机学院召开博后和特聘研究员考核答辩会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
点开后,显示的召开时间竟然是今天。
那不就是张老师的留校考核答辩吗?!
想到这里,许昊瞬间汗毛倒竖。
本以为要到年底才举行的,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开始了。
前几天他收到了论文的录用通知,但是因为忙着上课和做项目,觉得不急就没有立刻联系张老师。
当时投稿的时候也留了对方的邮箱,但不确定有没有看到。
看看时间,现在已经九点多了。
许昊飞快地用意念在企鹅中甩过去一句话:“张老师,您今天参加考核答辩会?已经开始了吗?”
与此同时,张若芸正在等候室坐着,百无聊赖地刷手机,却忽然收到学生的一条消息。
她有些惊讶,自己并没有和对方说过这事啊!
但还是回应道:“有事吗许昊同学?还没到我答辩,有事说就行。”
“那篇论文的录用通知您收到了吗?”
“什么录用通知?”
张若芸有些懵,除了九月份和对方合作的那篇投了顶刊的论文,也没有其他论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