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钟,江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楼,人工智能教研组教师办公室。
窗台上,放置了一排可爱的绿植,窗帘在晚风中微微飘动。
虽然办公室空间不大,不过只摆了两张办公桌,对桌坐了两名青年女教师,所以还是显得很宽敞。
此时,其中一名约莫三十岁出头、身材微胖、容貌质朴的女教师正站起身来,背上了双肩包。
“若芸,我先走了,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
“好的,路上慢点。”
“拜拜,明天见。”
“明天见。”
这位同事也是名校海归出身,在国内外辗转做了多年的博后,年纪比张若芸大几岁,最近才获得江大的长期教职,两人被分到了同一间办公室。
对方走后,办公室里就只剩下了她一人。
张若芸望了望窗外,对面的行政楼已是一片漆黑,目之所及,只余道路两旁的昏暗路灯亮着幽光。
她闭上双眼,靠到椅背上伸了个懒腰,纾解久坐一天的疲倦。
留校成为副教授后,她的生活反而更加忙碌。
上课、申基金、写论文、审论文、写专利......每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
好在获得长期教职后,学校提供了福利房,位置就在江大附近,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一半,用安家费付完首付后,公积金就能覆盖贷款,可以走路上下班,再也不用忍受长距离通勤了。
虽然没有了留校压力,但对于从小到大都是顶级学霸的她来说,不可能就此躺平,而是想要产出更多的论文和专利等成果,冲击更高的职称,甚至是学者称号。
不过,科研成果不是地里的大白菜,除了要下苦功,还要依靠灵感甚至是运气。
今天,她的运气就不太好。
看了一天的文献,但新论文迟迟没有好的思路,这种卡壳没有进展,时间白白流逝的感觉真的很折磨人。
张若芸索性点开了自己的个人学术页面。
科研工作者查看学术成果,颇有些商人盘点资产的意思,都会有愉悦心情的效果。
个人信息之下,是长长的已发表论文列表,后面跟着详细的引用数据。
最近的一篇论文,是那位学生“送”给她,对留校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关于机器学习对抗训练算法的论文。
论文发表不到一年的时间,被他人引用的次数已经高达几十次,而且近期明显他引次数还有加速增加的趋势。
这个数据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她之前的大部分论文。
和企业打工人不同,科研工作者生产的产品,是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评判这些产品的优劣呢?
除了发表期刊的档次,再就是在本领域内的“他引”次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