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兰有点儿无语,自我介绍一半被打断,这没什么,不过,自己什么时候说自己走错路,自己需要别人送回去?
很快,一个二十多岁的男生走进了院子。他看到穆兰,目光中带着一点儿审视,他看不出穆兰是一个走错路的游客。
“阿哲哥哥,这是,啊,抱歉,我还问姐姐的名字呢。”小姑娘一下有点儿不好意思,终于停口了。
“你好,我叫穆兰,我不是迷路的游客,我是在山上遇到这个小姑娘的奶奶,就跟着走到这里了。”穆兰想起,自己也还不知道这个小姑娘叫什么呢。
穆兰看了一眼小姑娘,“我还没来得及自我介绍,也没问小姑娘的名字,真是不好意思。”
被称为阿哲的男生应该是很了解小姑娘的性格,脸上审视的神色消退了一些,不好意思地笑道,“是阿丹的话太多,你插不进嘴。”
阿丹撅起嘴,朝阿哲翻了一下眼睛,却没有反驳。
“我叫阿哲,是阿丹的邻居,你说的奶奶,是吉婆婆,吉婆婆不能说话,但看人很准,她愿意你跟着来这里,你肯定不是坏人。”
和阿哲聊了一会儿,穆兰了解到,这几户人家是不愿意搬到山下的山民,不过现在在这里住的也只有几个老人了。
阿丹是学校周末放假,回来看奶奶,阿哲没有说自己的情况,穆兰看他的年龄和谈话的样子,估计应该是已经工作了。他家里现在已经没人住这里,他来这是看吉婆婆。
这里其实也不全是世外之地,建房子的材料来自山下现代材料,家里人穿的衣服、用的家具也都是买的现代制品,而不是自己制作的。
菜园旁,几个种菜的小工具是手工做的。吉婆婆有时候也会纺些布,一部分拿去下面的民族风情店里寄卖、一部分就做成一些小的饰品。
阿丹母亲下山读书后,就再没回山上生活,结婚后有了阿丹,阿丹小的时候,常带阿丹来看吉婆婆。阿丹长大一些后,就自己时不时回来看吉婆婆,假期也会陪吉婆婆住一段时间。
阿丹妈妈在几年前,就提出要接吉婆婆到山下去住,山下生活更便利,吉婆婆不愿意。
吉婆婆有事没事都会到山上转转,她身体好,小辈也觉得多动动,老人家身体也健康些,就随她,不过是叮嘱要有人陪着走,实在是要单独出门,不要走远,就是在菜园种种菜也算是锻炼。
穆兰没有留下吃饭,在天还亮着的时候下了山。
穆兰在安排的房间里休息,想着还是需要了解山上到底还有多少山民在离群索居,民族的风俗和特色如何能更大程度的保存。
早些年,夷州政府做了不少保护民族特色的工作。即欢迎山民下山生活融入平地生活,也为山民开办了一些双语学校,这个双语是指民族自己的语言。
山民的语言基本都没有文字,靠的就是口口相传,通过歌曲和传说将自己民族的信息流传下来。如果山民完全离开居住地后,只学习汉族的文字和语言,最终那些民族语言终会消亡。
原来也会对山民所在地进行保护措施,比如禁止交易,保留山民的生活区不被他人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