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为什么能长存?
为什么朝堂之上,世家人数众多?
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垄断书籍,可以概括。
世家的教育资源固然强大,但归根到底,世家们都有自己独一套的培养方案。
像荀彧的荀家、陈群的陈家,他们本身就有一个书院,教导后代。
像青州,孔融、郑玄在此,一些顶尖的世家往往会将自家子弟送往他们那里求学。
荆州有宋忠,冀州有陈琳。
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陈宫,都可以说是兖州地区公认的大儒!
各大世家的子弟得到了这些大儒的教导,为何还要来你刘备处学习?
再说,世家在你刘备这里,就是不上你办的学宫,人家照样在你麾下当差。
又何必到你学宫学习?
“大王,我等若要兴办学宫,其实针对的并非那些世家子弟。”
说着,荀彧从袖中掏出一份名册。
“这份名册,乃是臣下收集的各地世家旁支、寒门分布情况。”
“还请大王过目。”
不愧是荀彧啊!
这份名册,刘备敢说这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能拿出来。
别看袁绍四世三公说的挺大,可他荀家也不差啊!
荀彧的叔叔荀爽曾任平原相吗,后追为光禄勋。
任职仅三天,又迁司空。
荀爽的兄弟几个,也在桓灵二帝时,任济南等地国相。
可以说,在颍川一地,荀家就是妥妥的土皇帝。
颍川作为天下世家唯三的聚集地,掌握了颍川,就相当于掌握了除司隶以外的三分之一天下!
而现在,能拿出这样一份人员名册,足以证明荀家的强大。
但,此时,刘备心中隐隐有些别扭。
他看出了荀家的强大,但也看出了此时皇权的势微。
这件事情,刘备不是没有让主管户口的大臣去查。
可他们查出的人员名单数量稀缺不说,就是有些人的名字、表字、住址都对不上。
“孤有文若,真得天之幸!”
“有此名册,当可大施一番拳脚!”
看着刘备一脸喜笑颜开的样子,荀彧心中有些不忍打破他的幻想。
只是有名册就够了么?
培养他们、进入朝廷,势必会瓜分世家本家的利益。
想必,学宫还未建成,自家大王就会收到来自世家的强大阻力。
想到这儿,荀彧又从袖中掏出一套竹简。
那宽松的袖袍,把刘备看愣了。
这袖子这么能装么?
“大王,此乃臣昼思夜想,得出的适宜我大汉的州学政策。”
说着,荀彧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件事情做出来,就相当于他荀彧与世家之间有了一层天然的分割线。
甚至,自己的本家也会为了安抚其他世家,而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让步。
可,此时的荀彧已经管不了许多了。
为了大汉,为了继承大汉基业,即使面前是万丈深渊,他荀彧也要跳跳试试!
刘备看着这州学体制,是越看越兴奋。
其中,最高的学府应是官学。
不同于后汉国学的是,其生源全部来自于下一级的州学。
州学,顾名思义,就是总管一州的学府,也是一州学术的巅峰之地。
如何晋升州学,这就要提到再低一级的郡学。
想要晋升至郡学,就要在乡学、县学中毕业,并参加郡内举办的统一考试,并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