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一路看到了不少实用之技艺,实用之学问。
“先生,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实用之学可以为民所用有利于天下?”
“是啊,从那个时候,我就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宋应星回复道。
一起赶考的两位兄长,也是帮助了他不少。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宋应星可是有两位知己实在是难得。
三人都是同期举人,进京赶考自然是想要成为进士。
当了进士之后就可以在朝为官,想着可以造福百姓。
特别是宋应星想着为官之后,就可以利用他的所学为百姓增收。
只是没有想到第一次进京赶考就遇到了科举舞弊的事情,当然作弊之人以及那些涉事官员都被处理。
三年后,兄弟三人再一次进京赶考。
涂绍煃中了二甲进士,两宋兄弟科场不顺,再度名落孙山。
此后,宋家兄弟二人自然再次进京赶考。
只是宋家兄弟二人一共去京城考了六次,六次都失败了。
宋应昇六上公车十六年,已经五十四岁。
宋应星六上公车十六年,已经四十五岁。
六次落地,看到了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
宋应星也得以深入市井,得以询问到农业和手工业的各种实用知识。
为了功名奔波那么多年,基本上都在路上耽误了。
两人都已经年纪不小,他们的母亲自然是年纪更大,宋应星就想着要好好为母亲尽孝。
毕竟那个时代,他们母亲真的是属于高寿,但是也架不住身体机能的衰竭,年高多病。
子女养而亲不待,自然不想以后后悔。
只是家境每况愈下,一人负责照顾母亲,另一人去赚钱养家。
这一戏剧的结束,又是接到访谈间,听听专家说《天工开物》。
同时也给后面的场景布置,留一些时间。
宋应星六上公车,功名虽然是一无所有,但是实用之学满载而归。
虽然宋应星说的轻松,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就足够。
但是如果不在乎,他又怎么会六上公车,花费十六年时间去考进士。
李信还是明白的,自然是要安慰一番,当然说的也是真话。
“先生,您可能不知道,后世年轻人已经不再以考取功名为己任!但是您的实用之学一直造福后世!”
其实李信说的是真的,毕竟考功名也不能做官,只是为了以后更好。
从小学到大学,何尝不是古代的童生到举人。
而考公不就是考进士一样,竞争其实一点也不比古代少多少,甚至更多。
只是考公一般是三十五岁为限,超过了三十五就不能考公。
这样一些考公的人,到了这个岁数自然就要好好上班,当然,家里有矿的除外。
有一心考公什么都不干活的,就是拼命看着考公的书籍做题目,还有一边工作一边考公。
又何尝不像,只是环境比那个时代好太多了。
“你说话总是能宽慰我的心!”宋应星拍拍李信说道。
但确实高兴了很多,听到自己的书籍对后世有用,自然值得开心。
“这句话要是让家兄和伯聚兄听见,想来会更加高兴!”
宋应星所说的伯聚就是涂绍煃。
《天工开物》也离不开这两人,是因为在两人的催促和支持下才能完成。
其他两位也都已经入朝为官,还帮助宋应星补充实用技艺。
甚至仗义疏财,帮助刊印。
可以说,三人的关系非常的要好。
出人出力的帮忙,多次改稿,因为有了新的技艺,还有新的发现,自然要加入其中。
“恭喜啊!你的书成了!”
“恭喜你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