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将领直接弃掉前方几百骑兵,带领剩下部队开始转向后撤。
折可适这时候松了一口气,他摆出一往无前的冲击态势,一定程度也是想逼退口子的西夏骑兵。这么一战对拼下来,他能确保自己赢下来,但估计后面就没他什么事了,这种对拼打下来骑兵要整补比步兵难很多,起码对于大宋是如此,因为马,后方哪里来得及补充。
折可适带领骑兵追了上去,剩下这里的战事交给副手。他得继续往前逼,让这支西夏军离口子越远越好,后面也更开阔更适合他周旋。
西夏守军和他想到一块去,西夏守将撤的快,马上发现宋军的弱项,宋军骑兵奔驰而来,前面的对冲延缓了宋军的冲击,这时候他们马力不足就彰显出来。折可适发现他有点揣不上,这和洪德寨一战有着质的差别,拉到这个小战场,他处于疲兵。西夏借助马力优势和对马匹的操控,开始和他周旋,显然对方也有责任在身,不能轻易放弃这里。
折可适甚至抽出近卫想打出个迂回,也被西夏一个转弯避了开来。时辰一晃而过,折可适停下了追击脚步,他做不到歼灭这支西夏骑兵了。甚至他还必须稍微回撤,要是西夏后方骑兵过来,他自己反倒有被缠住的危险。
一场战事必须给前方将领主动权在于此,没有谁能完全预料对方打法,战场充斥最多的就是意外。折可适回过身来后撤,起码他打掉了西夏前头接触的几百骑兵。
折可适喊来传令兵:“告诉王文振将军,没烟峡西夏防御不算厚实,但监控非常严密,守军并未和我们决战,而是拖住我们,估摸应该后面有援军要过来,我们只能逼退对方十多里。入夜,我们会适当回撤,向后方郭成位置靠拢。”折可适这个判断和后续指挥没问题,他得让自己的骑兵有休息的机会。最好就是靠向郭成。
章楶对于全盘考虑在战略上实际是成功的,没烟峡这时候没有大规模西夏主力集结,毕竟先遇袭的是其他几路。也正是这个原因,折可适冲过来并未遇到西夏大军。放在这场战术层面的战事上,折可适却处于不利的局面,他的奔袭实际没了突然性,西夏边防军队这时候非常谨慎,他做不到不被西夏人察觉,这个时候双方接战,西夏边防军更会保存实力,采用迟滞战术,摸清宋军真正意图。
……
熙河军苗授,这是一个极其彪悍的西北将领,他这次兵出熙河还是抢来的。苗授近六十岁,西安人,有国子监出身,这个出身不是恩荫,而是积功补来的,这是朝廷对沙场老将的恩典,也是对其武职经历的肯定。苗授现在是殿前副都指挥使(正四品),曾经有过知潞州等州的经历。苗授还有节度使的虚职,这个官职在宋是典型的荣耀官职,没有实权,却有品级,妥妥的从二品,不过没卵用,加薪水而已。
苗授资历非常老,当年元丰伐夏就已经领一路精兵攻兰州。这个殿前副都指挥使还是积功而来。元佑年间,大宋和西夏大规模战事几乎均发生在环庆路,种家、折家和正在崛起的杨家是得益最多的。种朴、折可适和杨兴武就是典型的例子,当年元丰战事他们都称不上将。他们都能称之为他的晚辈。
苗授的年龄决定他上不来多久战场,他比谁都需要这次机会。当年的晚辈都成为了后起之秀,当晚辈的儿子(杨元奇)都能为将独领一军,他怎么都不愿缩在后面,这哪里是王文振这个主将的好意,这简直是侮辱。
苗授带着一万二千余熙河军过来,有两千多的精锐骑兵。苗授得知折可适回退,不过拿了百个人头,他怎么都忍不住,率领两千多骑兵就往没烟峡冲去。所谓骄兵悍将,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