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武、陈氏和苏迨、苏过等人一起拜祭苏轼,这是一次私人行程,杨兴武和苏轼从未谋面,以后辈之礼补上苏扬两家情谊。
杨兴武邀苏过到定边做幕僚,苏过和杨元奇年纪仿若,苏轼以后辈对杨元奇极尽呵护,现在苏家风雨飘摇,杨兴武得替自己的儿子做点事,不能永远是杨家被苏家护着。
杨兴武说:“大苏先生、小苏先生,定边虽然贫瘠,却胜在民风淳朴,两位先生在清风寨安心修身,日后有变,在南归不迟。”苏迨其实打定主意在西北多待段日子,父亲葬在清风寨,女儿苏林也在西北,他早已厌倦官场,已安然。苏过毕竟风华正茂,关于在哪来安身,他有过犹豫。
苏过回:“本来打算去寻下家叔,再入蜀回家。现在想在定边也使得,闲暇整理一下父亲的遗物。”苏轼留下文章墨宝足足一车,是得有人好好梳理。(看好点,有个女子对这些物事虎视眈眈。)
杨兴武谢过苏过。
……
定边州衙。
杨兴武把军队驻防做了个调整,定边城只驻守张伯奋部和军司直属营,三个兼职直属营燕小乙、朱武和杨震留在定边。
其他军司录属分司以扈三娘为首,全部回清风寨。整个朱应后勤军调过去,募集民壮对清风寨到定边道路进行修整。这是给扈三娘把军司这么多人遣过去有个说法,事实上这种大型的基建也需要人来管理。
杨兴武给后勤军难以拒绝的条件,后勤军的机械和人力他将额外折成银子,充实后勤军本身。
定边城驻守两部,定边张伯奋军(城内),定边二军董平和索智部(城外)。将定边城后大片空地作为安置移民的场所。
定边一军杨再兴和扈刀部随扈三娘分军司回清寨,与清寨军一起驻守清风寨大营。
这是一个驻防微调,杨兴武认为既然短期不对盐州用兵,也不用大军驻守定边,他把定边军司内杨家一系尽量调清风寨,也省得定边朝廷官员和杨系经常争吵。
杨兴武和张叔夜达成一致,定边军司张伯奋部和定边城内乡军开支,经略司调拨的费用由张叔夜确定,调兵权在杨兴武。定边军一军二军两部调令需张叔夜附署,至于其他清风明月寨各军等朝廷乡军编制,张叔夜不再多言。
杨兴武对于这次知定边州信心大定,和通判张叔夜能相互配合,他后续的政令军令掣肘会很少。事实,当朝廷对杨兴武的任职下来,张叔夜也不可能和杨家争斗蛮干。政令只有定边城,杨兴武没有改弦易辙张孝纯和他最后的政令,其他羁縻寨本就只有指导权利。至于军令,张叔夜认为这更应该是环庆路经略使该管的事。
……
杨兴武对清风明月四寨没有任何举措,那是羁縻寨,可以说是杨元奇的,真的不是他的。李格非、姜唐佐、扈家、儿子的媳妇们,对那里有整套的治理思路,他本人对治政又不精通,那他就不去置喙。或许真正有话语权的是他的夫人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