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过去,则需要用力支撑着自己,浑身发力才能轻松的跳上去。这道防御暂时阻碍住了宋杭贤叛军的进攻。
原先伺机而动的骑兵,全都在城门的破开的瞬间开动,他们准备冲锋一波。但却在此刻拥堵起来。奔跑的骑兵戛然而停,战马跃起嘶鸣,定在原地。
前方情况异常,突然出现一堵厚实的水泥障碍,他们这些骑兵也清楚,身下的马并不是的卢马,前方那障碍它越不过去。
副将挥手大喊,示意停止进攻。
紧接着他再度喊道:“往两侧撤离!”
后排的骑兵很快反应过来,纷纷拐弯往两边跑去,这才没有造成踩踏乱象。
而位列在前的守城的士兵们,听闻马蹄踏地的声音,不免被吓得一个机灵,这比冬天冰水盖头还有提神效果。
他们纷纷清醒起来,握住长枪的手都紧上好些,严阵以待的迎敌。
城门破开,但街道狭小。配合各类机关与布置,宋终也不敢轻举妄动。
宋终示意弓手准备,盾兵、枪兵就位,并开始第一波试探与攻势。
宋杭贤在后方听闻前线军情,不断对攻势、战术进行调整。
此时江家骑兵支援,而刚刚失利的骑兵便被他派遣出去,与江家交战。
堵在城门处的水泥围墙很高,他命人去取准备好的长、宽的木板,以及大量的长木头,让他们铺路以登顶。
盾兵、枪兵在一旁候着,而先行试探过去的是一些弓箭,弓箭射入城门过道内部,没有动静才派出些楚人残兵试探。
长长的木板被搭在那突兀的墙上,而城墙上的友军则全被肃清,孙元兴再度夺回城墙,而宋杭贤则将主要目标集中在城门处。
而城门口处,不断有枪兵以及盾兵顶在前方,枪兵出枪,而盾兵提盾阻挡飞箭。
宋终见此,便试图夺回城墙的控制权。他示意更多人从城门处爬上去,将敌军的枪盾阵型击破,同时搭建更多云梯,并借此重新夺回城墙。
城内枪盾兵列阵,伸出一把把长枪,将冲上之人击退,寒芒在晚风下染血,更显冷冽肃杀氛围。
这很有效的对弓箭的射击进行防御,而先爬上去的人,不是被守城士兵戳死的,就是被宋杭贤一方用弓箭射死的。
搭云梯的众人也遭到来自城墙的各种打击,使得搭建的并不顺利。宋终坚决下令,他大喊着:“继续搭,不要停。”
他们在打击云梯的同时,也在对长木板构成的路进行打击。他们丢出落石、火油,将长木板击碎、焚烧。
水泥墙、木板上的士卒纷纷沾染火油,因此化为火人,尖叫的四处跑去,极为痛苦的翻滚挣扎,却没有任何效果。
而被冲击的枪盾阵,总是能够及时调整、补充、甚至是重组。
宋杭贤不由赞叹起孙元兴,不得不承认,孙元兴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是京都城城门可不止一处,四方城门皆有大军压去,总会有不敌的地方。
天降大雾,城墙的防御他们不能全部顾及得了。宋杭贤的攻击重心有很多,孙元兴一个防备不好,就要埋骨京都。
宋杭贤二次攻势,派出的都是主力。没多久便在城墙上方建立起盾阵,这让孙元兴在城内几乎很难做事。
而城门处则涌现出大量的难民,他们被逼的正朝着城门走去,身后正跟着不少宋杭贤的叛军,这让孙元兴一时间不知如何。
木板被焚烧成黑色的一块。徒有其形,触之即断。
如同现在的京都城,虽然他这一处,看似还能将宋杭贤拒守门外。但内部的都已经被腐蚀干净,就算外边还保留着“形”。最后还会像这碳化的木板一般。触之即碎,所有的一切都随风飘散而去。
城门处的烈焰让可视距离提高。
碎裂的木板随风而去,碳化成飞灰散去,而新的木板屹立火上。为骑兵提供出新的冲锋的道路。
宋杭贤这次逼出的难民并不多,他并非要以这难民击溃孙元兴的防线,而是用这难民激起他的犹豫。
效果肯定是有的。现在是及时撤退,还是负隅顽抗,两个想法在孙元兴脑海中作斗争,一时间难分上下。
就在这时,狠辣而不择手段的宋杭贤派出骑兵。一道道迅猛的身影从烈焰中冲出。
盾墙拒马阵在看到难民前行还有些不知所措时,结果宋杭贤派遣的骑兵就踏着烈焰飞奔而至。
难民惶恐、慌乱的朝着枪阵冲去。顿时扰乱拒马阵的节奏。而骑兵们可不会因此而停下,他们踏过难民,与新形成的盾墙拒马阵进行着碰撞。
盾枪拒马阵在难民、骑兵的一次次的冲击之下,变得破损不堪起来。
这也预示着城门即将失守。
城门处涌入大量骑兵,虽有障碍阻拦他们继续冲锋,但步兵已经足以长驱直入。
城墙亦被占据………
孙元兴可以收缩防线,继续与宋杭贤战斗。甚至是退至宫中再守。守到身死,守到大军到来,守到逆贼伏诛的日子。
这样,他便可以青史留名。
可这青史留名是由万千将士的血与泪、牺牲与奉献而换来的,他宁愿不要。
这城门破的是如此突然,东城门防线正式崩碎。
那其余的各个城门呢?
是否已经失守?
颓败的形势正在缓慢的形成。
孙元兴快速做出决定,先撤离京都城,保住有生力量。待大军到来,与他们一同夺回京都城,配合南来援军,将宋杭贤彻底堵死在里面。
再拨乱扶正,让大庆重回正轨。再好好想办法对付冬季的严寒,让大庆万民都过上理想的好日子。那时候再安然退隐,不再过问朝堂之事……
孙元兴最终携带京城剩余有生兵力,向西突围,在一番拼杀后,尽数撤出城外。
并在京郊处驻扎,观察京都状况,随时驰援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