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山门如民居的院门,不显山不露水。
进入门内,庭院深深,重重院落,布局紧凑,五脏俱全,前堂后院,亭台楼阁,甚至是花园水榭,如同跳跃的音符,又如同一个个考究的文字,连缀起来便是一曲歌、一首诗、或一阙词,而那光线的明暗就是音符的高低和诗词的句逗……
沿着逼仄、阴暗的甬道,慢慢走向最后一重院落,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又给人一种进入桃花源的状态,更令人迷惑的是在一个狭小的天井之中,突兀兀出现了一个八角亭,于无源之水上展翅欲飞的亭,高高的飞檐翘起,似乎想要摆脱两旁厢房屋檐的钳制,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八角亭的飞檐与两边厢房的出檐,毫无章法地纠集在一起……
由于今天的天气原因,杨宇看到天阴沉沉的、没有太阳,光线也太暗,就没有让大家去感受那此仙门(即亭榭)进入彼仙门(即楼阁),背对太阳光登楼梯的意境,人们登向重重天门,如同身临老子《道德经》所描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走出川王宫之后,杨宇从湘江四位少爷的脸上看到了他们或多或少的收获与感悟。
大家就在川王宫庙宇门前的红砂石地面上,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水,就着馒头和包子,算是打个尖(即将就简单吃一顿之意)。
杨宇见大家都吃了东西,也休息了一个小时了,就带头上车向药师岩出发。
药师岩,位于川王宫北面两公里处,出江河上游东岸的飞凤山。山上有十五窟,三十五龛,大小摩崖造像一千余尊,始建于晚唐开成二年(即公元837年),比建于公元892年的大足石窟还早五十五年,是难得的唐代摩崖造像石刻艺术精品。
将车停在路边上,沿着曲曲折折的石级而上,闻着山间青草绿树散发出的清香,经过四十分钟的跋涉后,悬崖上“飞凤山”三个雄浑的楷体大字就会印入登山者的眼帘。
药师岩的石刻塑像群,刻在半山腰上的石壁之上,密密麻麻的摩崖雕像,几乎占据了整个山壁,更令人叫绝的是,雕刻这些石像的工匠们,还在峭壁上开凿了一条长达一百八十米的回廊,回廊上还建有房屋、亭台、门洞。
摩崖正中是药师佛造像,佛像体态丰腴饱满、双目炯炯有神。石龛顶呈圆形,装饰精美,有彩绘和雕刻结合的一组飞天。这一组雕像群是现存药师岩唐代石刻的代表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药师岩的周边山上,满山遍野都是天然的中药材,比如杜仲、天麻和黄连、厚朴、银杏、红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