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也有意的去培养王招娣培养三儿他们做事,他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任何事情直接吩咐相应的人去做就好,他只看结果,不用看做事的过程。
玉刚在国内逗留了大概十天左右才回的港岛,因为跟着他领导也因为他是第一波回来的爱国商人,所以在电视台在广播电台还是能够随时听到他的行踪。
离开之前,他与国内的造船厂签订了造船协议,这个事情是上了新闻的,所以李弘文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的。
“王昌招娣做的连锁店的方案我看了很言之有物,而且对于营销对于店面的标准,制作的标准以及产品的标准都做得非常不错,甚至说在广告这一块也有了一些想法,虽然并没有达到你所说的那种程度,但已经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回到港岛的第三天,玉刚就把电话给李弘文打了过来。
他没想到王昭娣居然在这一块真的有那么高的天赋,做的东西,让他这个商业大佬也是非常赞叹的。
当然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方案有些稚嫩,里面一些东西有些单薄,但是大的框架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努力的方向也是对的。
“玉先生喜欢就好,那么这个事情我们就可以把合作提上日程。
我有一些自筹资金,但大的方面还是以玉先生出,不过所有的创意所有的一切操作都是我来,所以虽然钱是玉先生出,但是并不能是让玉先生占大头。
其中我占四成股份,这四成包含了招娣他们最早人员的股份,给玉先生三成股份,这个是我能给玉先生最大的一个股份额度,不可能再有任何的增加,就算后续资金可能增多,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在讨论股份的时候,李弘文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给出了自己的极限股份额度。
他比较相信玉刚,也认可玉刚的做事态度与底线,所以觉得没有必要跟玉刚去兜圈子绕弯子,直接把自己能给的最大额度给了出来。
“剩余的三成部分将是薪酬激励,是给那些对于公司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或者是带着资源进来的人。”
“基本上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资金这一块我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我的资金投入可以持续增长,但是股份要有一段时间的不被稀释保证。”
对于李弘文提出的股份,渔玉刚并没有太多意见。
这个事情他也让顾问去分析了,都认为如果能够达到李弘文所说的几个条件,那么这个生意是稳赚不赔的,而且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公司的现金流大牛。
“可以,这个我们可以具体商议,如果资金持续在投资,那么不稀释保证就可以持续时间久一点,如果说资金投入停止,已经可以自给自足,那么这个时间就要行相应的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