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很多人不理解,为啥堂堂舟山渔场,叫得响的却只有大小黄鱼、带鱼、乌贼、鲳鱼、马鲛鱼、剥皮鱼等常规海鲜?
这可不是说东海只有这些鱼,而是这些鱼都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渔汛,一网下去,能上来成千上万斤,能养活成千上万的人口。
特别是舟山带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物资匮乏时期,给全国人民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蛋白质。
在捕捞高峰期的时候,北京海鲜市场的冷冻带鱼,十条里有七条是舟山的。
还有就是大黄鱼,七十年代抓得最凶,甚至把大黄鱼最后的越冬场给一锅端了。
据说当时最大的一个大网头,渔获量超过500吨。
那时候,黄鱼捞得实在是太多,多到吃不完,于是政府就只能号召大家都来吃爱国鱼。
虽然东海近海鱼种数量无法跟热带珊瑚礁海域相比,但东海里的鱼也绝对不止人们熟知的那十几种。
主要是因为很多鱼无法形成渔汛,很难实现大规模捕捞,亦或者没有食用价值,也就无人说起了。
而且很多鱼本就数量不多,再加上经年累月的高强度捕捞和日益加剧的近海污染,也就慢慢在东海近海绝迹了。
比如丁小波就发现了一种前世俗称为石蚌的笛鲷科鱼类,学名叫星点笛鲷。这鱼以肉质好出名,从日本南部到我国南海沿岸礁石区都有分布。
这鱼在前世已经非常稀少了,野生的每斤售价高达上千块,远超过一般的石斑鱼。
水坑里有鲨鱼本就最让丁小波意外,虽叫不出学名,却是体色青灰像大白鲨那样的正经鲨鱼,而不是像猫鲨那样对人无威胁的底栖鲨鱼。
前世东海近海矶钓或者船钓的,为啥很少有听说钓到鲨鱼的?
自然不是因为东海没有鲨鱼,而是因为像鲨鱼这种卵胎生的鱼类,虽然是海里的顶级掠食者,但繁殖能力低下,早就决定了它们在布满天罗地网的渔场里的悲剧命运。
几个渔民早就见怪不怪,倒是刘云涛看着在浅水里横冲直撞的鲨鱼,兴奋莫名,可拿着抄网抄了半天,愣是连鲨鱼的尾巴都没摸到。
朝天明见状就抄起水瓢在坑里猛敲了一阵,然后就抓住一条鲨鱼的尾鳍,直接把鱼甩到了岸上。
坑里的几条鲨鱼个头都不大,也就五六十公分左右长,撑死了小学刚毕业,不然要是有大鲨鱼,早就把这个回龙坑给炸了
有小鲨鱼,自然也就意味着海里有大鲨鱼,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原装东海啊!
丁小波一想到这里,心里就忍不住激动万分。
一个回龙坑完全可以说是全盛时期东海的缩影。
在前世,光凭这样的渔获量,绝对可以让一个赶海视频号封神了。
众人见水去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收鱼。哪怕在场的大都是老渔民,也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捡鱼场面。
感觉像是附近礁石区的鱼都到坑里集合了。一大帮人捡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将坑给捡了个七七八八。
量最大的是以黑鲷、黄鲷和铜盆鱼为主的各种鲷鱼,估摸着超过两百斤。黄鲷也就是后世的黄脚立,价格比黑鲷贵,数量也更少一些,按均价25文一斤算,总价超过5贯。
排在第二位的以斑石鲷和十六枚为主,有个百十来斤,按均价30文一斤算,总价超过3贯。
第三位的是石九公,虽然个头相较于其他鱼来说偏小,但胜在数量非常多,也有个百十来斤的样子,按均价15文一斤算,总价就算一贯半。
第四位的是价格最高的石斑鱼、石蚌和各种丁小波叫不上名的好鱼,都被在场的老渔民给归在了一起,一百斤左右,按均价50文一斤算,总价5贯。
之后是青蟹,总价超过2 贯,再加上其他各类杂鱼杂蟹和海螺,算2贯,这次水坑项目刨去支付的人工成本,盈利在15贯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