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竹筒装一斤鱼块,也就是将近两万五千只竹筒。为了装这批竹筒黄鱼,丁小波还特意定制了专门的竹筐。
五十筒黄鱼块一筐,一筐差不多是一百斤。
至于那三千斤黄鱼胶,晒干之后,还能剩下不到三百斤。不过这干制的黄鱼胶价格在甬州城里也不便宜,五斤往上的黄鱼晒出的鱼胶,能卖到至少两百两一斤的价格。
若是能运到临城,价钱至少还能再加一半。
男人们都陆续赶到码头,开始将已经准备妥当的竹筒黄鱼给装筐装船。
很快,任家村的送货船也到丁家村码头汇合。
两家的酒糟黄鱼块都会被送到离钱塘江入海口更近的忻家码头,然后再由忻家的运输船,沿江而上,转运至内江的临城。
之后的第二批鱼块则会走海上,送到苏城的滨海码头云港,再走水路送至苏城。
丁家村村民现在看丁小波就像是在看财神爷一般,虽然眼睛不会说话,但丁小波却从大部分妇人的目光里看出了分红这两个发光的金色大字。
只是眼下这批黄鱼还未充分变现,哪怕就是完全变现了,丁小波也不打算分红,而是等这批黄鱼都加工完毕之后,先把工钱给大家发下去。
分红这种事情,要么不搞,一旦确定搞,就必须大搞。
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必须是一个妥妥的造富式分红。也就是在这小小的丁家村造出几个百贯户出来。
所以,这第一次分红,至少得等到过了渔汛期之后。
丁小波不怕这种合作社的模式被人给抄袭了去,他反而还会鼓励各村进行模仿。
毕竟单打独斗的日子,对穷人家来说,都太难了,惟有抱团取暖,才能尽快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按照丁小波的初步设想,一个村子最好有明确的分工。打渔的打渔,剖鱼的剖鱼,卖鱼的卖鱼。
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让那些有经验和技术过硬的渔户,用好船和好网打渔,就能减少伤亡,剩下的人也不会闲着,改搞加工和做后勤。
当然,并不是每个村子都会有能人能够组织起来一个真正造福全村人的合作社,大部分合作社可能最终都会沦为造福小部分人的血汗工厂。
丁小波可以开这个头,但却无法保证每个村子的合作社都能善始善终。
正当丁小波走神的时候,边上的丁大宝叫醒了他,码头上来了两个生面孔。
因为不用低头熬煮面条和推拉板车,陆明的原本有些驼的后背,又挺直了不少。
陆明边上的戴斗笠少女,在她摘掉斗笠之后,码头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更加清新了,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多吸了几口。
原本在边上等海豚过来玩捡鱼穗的一群小崽子也开始上前围着陆柳宁打量起来。
“姐姐,你这是来找谁?”
“姐姐来找丁小波,你知道他家怎么走吗?”
“呀,是来找丁小子的,莫不是他的相好?”
“这个姐姐看着像仙女似的,他可配不上。”
“怎么配不上?我姐姐可说了,他那两网,值3000贯呢。男人只要有钱,仙女都能买来做丫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