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亩地的麦子虽然有不少被流民糟蹋了,但剩下的也够母子俩忙活的了。先割几镰麦子,取出一小把,分成两股,在秸秆靠近麦穗处交叉一拧,打一个结,将两股麦秸连接在一起,当捆麦子的绳子,这就是“麦月子”。做好“麦月子”,猫着腰,右手执镰左手握麦,等割倒的麦子多得左手握不过来时,用镰刀轻轻一勾,放到事先摆好的“麦月子”上。麦头要左右相互交叉,放满一个“麦月子”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麦裹子”。
一边割,一边捆,太史慈母子二人顶着日头从天明干到日落才割了一亩多一点,随后还要将麦裹子一捆捆的背回家。割麦必须尽快割完,谁在这个时候都不敢吝啬力气,毕竟谁都不知道哪天就会下雨,如果收麦时候下雨了,那这一季的粮食就全都泡汤了。
直到临近黄昏,母子俩才各自背着最后一捆麦子回家,此时院子里已经堆起一摞麦子,又高又大,还未脱粒,而广场那边,已经有人手多的人家开始脱粒了。
把割下的麦秆平铺在地面上摞成厚厚的一层,妇人或老人每人拿着一根梿耞,那是一种手工脱料的器具。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活动的木条或竹条,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将麦穗从杆上打下来。而像里长家这种有大牲口的则将麦秆堆成一个大圈,人在圆心牵着牲口拉着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形石磙在上面不断碾过,人要一边控制方向一边拿着铲子随时注意牲口的下三路,如果拉屎就要随时接住扔出去,如果尿了的话就没办法了,只能任由它尿在麦子上。
等脱粒完毕,用耙子把麦秆耙到一边,再将压在底下的麦粒扫起来装袋就可以了,之后再等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扬场晒干,就可以储存起来了。
广场那边热火朝天,梿耞的挥舞声此起彼伏极有韵律,这边太史慈将麦秆堆在麦堆上就躺了上去大口喘气,额头的汗流下汇成一条条小河,如果是白天就能看到一股股蒸汽从头上升起,全身衣服已经湿透了上面沾满了枯叶断杆和厚厚的灰尘,脏兮兮的双手上,娇嫩的掌心已经因为劳作划出一道道血痕,每只手上都有数个水泡,可太史慈已经顾不上了,现在只想喝点水歇着,连饭都不想吃。
而更加劳累的淳于氏则强撑着身体开始做饭,简单的把清早剩的东西热一遍之后,才把昏睡在麦堆上的太史慈揪了起来。
看着太史慈一身狼藉,小脑袋一点一点的迷糊着,淳于氏心疼的说道:“明日我自己去田里,你在家歇息,休息好了就在院里给麦子脱粒。”
太史慈迷迷糊糊的也没听清,嘴里不自觉的嘟囔着:“不用休息,我要跟阿母去割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