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与赶来的太史洵武见面,自然又是一番热闹。太史洵武一家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孩子们和太史慈的同母弟弟太史兴业都活着逃了出来,只是太史洵武的弟弟太史洵文夫妻俩死在黄巾刀下,在逃难中老太太没有撑过去,大丫一家也渺无音讯,虽然已经很惨了,只是相对别人家来讲已经很好了。
太史洵武已经老了,虽然看起来身体依然强健,可面上看起来像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可见平日没少操劳。
太史兴杰和太史亨因为常年在田间劳作,虽然还不到三十,但已早就一副老农的模样,年轻时候的灵气早就被生活消磨殆尽了。
太史兴业已经十岁了,还是活力四射的年纪,现在没有农活可干,平日除了偶尔跟太史洵武学些枪棒便是终日帮着两位嫂嫂照看几个侄子。
序过相思之情,太史慈提议道:“阿母,询武叔,既然我们已经团圆,那便随我回我府邸居住吧,虽然简陋,但也能住的下。”
此话一出,太史兴业几个孩子倒是跃跃欲试,而太史洵武等人则有些为难。
太史亨说道:“慈弟现在是大官了,我们还是普通百姓,住一起不合适,要是再给慈弟丢脸就不好了,而且住在县城里,以后家里的地怎么照看?”这句话说的太史慈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了,典型的小农思想。
太史慈说道:“县城里的营生很多,不一定非要种地啊。”
而太史兴杰两人则是沉默不语。
这时太史洵武说道:“慈儿心意我们心领了,只是山猪吃不了细糠,我们就是农户出身,一辈子在地里打滚惯了,就不给你添麻烦了,只要日后分我们点好地平日多来看看便好。”
太史慈还要再劝,淳于氏也说道:“我儿不必如此,我们世代农家子,离了田地可不行。”
“那阿母您…”太史慈刚要说什么,就被淳于氏打断,好像知道太史慈要说什么一般:“我已嫁为他人妇,自当夫唱妇随,我儿前途远大,平日里来看看阿母便好,我们都是乡下人,别给你带来乱子。”
太史慈只得点头同意,这是多么纯朴的一家人啊,家里有人出息了想到的不是攀高枝获得什么利益,而是担心因为自己给人家带来麻烦,这种实在人实在是太少见了。
返回县城,跟百官说明情况,太史慈便解散之前在各村召集的乡勇,带着五百骑兵领着这数万黄巾离开寻地安置,这是太史慈屯田都尉的本职工作,不需要跟其他人商量。
在剧县附近寻了一处无主之地,拦河筑坝、平整土地、建造房屋,为了效率,依然是那种集体宿舍式的房子,此时已经春暖花开,再慢一些就要错过农时了。
有了张宁这位张角后裔的帮助,这些黄巾非常配合,但太史慈也花费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才将总数五万多的流民在全北海十几个地方安置下来,剩下的就交给流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