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守先是看了地里的庄稼,然后又参观了平安村的学堂,学堂里书声朗朗,孩子们朝气蓬勃,县守也不打扰先生们教课,静静的站在一间教室外面。
巧的是这间教室里的孩子正在朗诵《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嘹亮悦耳,等孩子们朗诵完毕,先生又问道:“大家读完这首诗,有没有人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呀?”
平安村的几个小孩纷纷举手,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先生看不见。
先生随机抽了一名小孩,让他回答,那名小孩站起来大声说道:“这首诗讲的是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汗水滴在土地上,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告诫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浪费。”
先生满意笑道:“很好!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不单单要懂得这首诗的意思,还要行动起来,哪怕以后生活好了,也不要忘记珍惜粮食......”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平安村发展好了,对孩子也不会娇生惯养,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都要参与农忙,让他们领悟生活的不容易,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学堂附近有一大片庄稼地是教学用的,先生会在村民的帮助下带着学生们在地里种植瓜果蔬菜,等到收获的时候收成全部归学生所有。孩子们将自己种出来的东西拿回家,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次大雨冲坏了不少孩子们种的瓜果,听先生们说有些年幼的孩子看到自己种的东西被大雨冲毁之后,在地里大哭起来,直到答应给他们补种之后才破涕为笑。
县守在教室外听得入迷,点头微笑,随后对老村长说道:“平安学堂的先生教学严谨,尽心尽力,学生们聪明机智,这些孩子未来都是咱们大夏国的人才啊。”
老村长笑道:“这一切都是多亏了唐平这孩子,这平安学堂的创办也是他提倡的,以前村里的孩子都上不起学,我这当村长的也是干着急,如今村里创办了学堂,也算是了却我心头的一件大事了。”
“恭喜武村长啊,对了,刚才我听那些小孩读的那首诗十分精妙,短短几句诗就把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宝贵生动的描述出来,特别是后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当为传世名言,我自认熟读大夏国的名诗名句,却从没听说过这首诗,也不知道这么好的诗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杨将军你知道吗?”
杨远笑道:“回大人话,这首诗其实是唐平所创,这学堂里的教材有很多都是他提供的。”
“哦?此话当真?奇才呀!唐平这孩子真是奇才啊!现在我是越来越能理解当初郡守大人为何如此关心唐平,这孩子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全才。”
县守十分激动,说完后紧紧拉住唐平的胳膊,接着又说道:“孩子,你不打算考取功名吗?”
唐平说道:“回大人话,我不过是偶尔有灵感写出几首诗罢了,不是能当官的料。”
县守略带惋惜说道:“我知道了,你志不在为官,但你的才华绝对是真材实料,罢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想你以后的光芒会更加耀眼,我就拭目以待好了。”
得知唐平对为官之路不感兴趣,县守也不再多说,又与老村长参观了村里的养殖场。
养殖场周围的空旷处有许多村民在搅拌农家肥,这是在发酵肥料,为接下来作物追肥用的。
农家肥的气味不好闻,本来村长是想带县守绕道而行的,但县守坚持要上前和村民交谈。
县守从村民口中得知,他们是按照唐平给的方法对农家肥进行发酵,同时还对为何要发酵农家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县守听完感触很深,对唐平更是高看几分。
从进了村子到现在,所见的大部分东西都与唐平有关,可以说平安村的繁荣离不开唐平,可他才多大呀,不过十三岁左右,说出去绝对让人不信,如今唐平做出的这些成绩是真真实实的,也让县守自叹不如。
等县守在村子周围逛了个遍,便回到会议室进行短暂休息,光是简单走几步就让他感触很深,平安村潜力无限,未来一定会在大夏国大放光彩。
因为县守他们是吃过午饭才来的,所以拒绝了老村长的宴请,听士兵回来报告说有好几个村子受灾严重,物资发放还不到位,县守便告辞平安村众人,前往受灾严重的村子去了。
临走时县守给了唐平一笔钱,说是留给他好好发展村子,将来造福更多的人,唐平推辞不掉只好将钱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