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福和老妻住的是老宅,房子建得早,离村委大院也不算远,算是村子中心位置。
俩闺女都嫁人了,大闺女都当了姥姥了,也是忙,很少回来看望老两口。
俩儿子也都成家,各自一大家子。老宅虽然院子不小,这么多人也不够住。等到小儿子也成了家,张保福做主把家给分了。
老宅留给老两口住,俩儿子在村里另寻找了地方,起屋造院单独过日子。
到了家,四奶奶迎了出来,看到张保福手里拎着的包袱,还奇怪。
“你手里拿的谁的包袱?”她接过来,“这么轻?”
“念秋那丫头的,”张保福叹气,“这丫头在咱们家住几天。”
“是咋的了?”四奶奶看老伴神色,忙问。
叹口气,张保福把张家院里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给老妻讲了一遍。四奶奶皱着眉:“这翠花平时也没看出来她这么糊涂啊。”
“谁说不是,不止她,满山那小子也是个糊涂蛋。”张保福气道。
四奶奶朝他身后看了看,“念秋呢?”
“去基地了,”张保福摆摆手,“我回来就是告诉你一声,你给她收拾一间屋子出来,不——”他想了想,说,“收拾两间吧,多收拾一间,没准有别人住。还有,晚上多做点饭,擀点面条吃过水面。”
夏天天热,面条煮好后过遍凉水,放入切好的黄瓜丝,再浇点蒜汁,简单一搅拌就是一碗筋道好吃的拌捞面。
“再给你们配上点荆芥叶吧?”四奶奶问。
“好好,这个好。”张保福满脸是笑,四奶奶这提议正中他心意。“多擀点,林书记和周教授,还有常秘书,我叫上长明,一起来吃顿面条。”
“知道了。”四奶奶应了一声,进灶房忙活。
她家的粮食吃不完,老两口闲不住,自己种的有几亩地,两个儿子也会送粮食过来,俩闺女回家次数少,但每次回来也都不空手。
家里平时就张保福和她两个人,真吃不了多少东西,四奶奶也不是小气人,她拿出家里和面的大盆,和了满满一盆面。
张念秋和林书记、周教授先去了山脚处的培育基地。
“常青呢?”路上走着无聊,张念秋想起了常秘书。
林庭树看她一眼,“让他先回镇上了,这边他也帮不上什么忙。”
不过随口一问,张念秋点点头没再多问。
顺着河边往山脚走,很快就看到篱笆围起来的一大片开垦过的土地。
打开篱笆大门,张念秋让周教授和林庭树进来,又把篱笆大门关上,解释了一句:“这是防村里的鸡跑进来。”
篱笆内是一根根摆得密密麻麻的木桩,都是村里人从山上扛下来的。
张念秋一一介绍:“这半边是从山上扛下来长有木耳的枯腐木,那边更整齐一些的是新砍的桦木段。”
砍倒的桦木在山上直接暴晒几天后,再截成长度相同的木段。这些木段也分了组编了号,实验不同条件下木耳的生长变化。
一个戴着草帽拿着本子的姑娘,正背对着她们在记录。
“念杏”,张念秋叫了一声,张念杏闻声转回头。
“念秋姐,你回村了。”她收起本子,走了过来。
“这是周教授,”张念秋先给她简单介绍了下周教授的身份,林庭树就不用介绍了,大家都认识,然后又把张念杏介绍给了周教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