呲呲啦啦……
早上九点,村子里静悄悄的大广播就有了动静。几声杂音之后,新上任的广播员清脆的嗓音在喇叭里响起。
“各位乡亲,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五,天气晴朗,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一篇防治病虫害的文章……”
骑着自行车进村的张念秋,正好听到了广播里传出来的声音。
她笑笑,车把一拐,拐去了村里的图书阅览室。
门口的大黑板报上,张贴着对陈大娘的点名批评,上面村委的章,陈大娘的手印,还有刘所长的签名,一应俱全。
三天的广播点名批评已经结束了,黑板报上的点名批评却要展示半个月,离结束还早的很。
村里因为陈大娘的事,热闹了几天,就像一块小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
不少人跑到了陈大娘家,名为关心,实为看戏。后来陈家索性关上了大门,还是有不少人跑到陈家门口,指指点点。
热闹来得快,去的也快。
广播点名批评三天,热闹了三天。
广播点名批评一结束,没过两天,聚在陈家门口指指点点看热闹的村民就散得差不多了。
谁家也没空一直盯着别人家的事一直不放,要做的活多着呢。
村里人忙,张念秋也忙。
第一桩事,古凤岭村的村规,要尽早制订出来。
这件事并不算难。张念秋执笔,林庭树无偿帮忙指点,然后村委会成员共同讨论后,古凤岭村的村规初定稿新鲜出炉。
广播站派上了大用场。
不仅播报点名批评有用,给村民宣读新村规用处更大。
广播一响,村子里角角落落都能听到广播的声音,谁敢说没听到,那纯粹是说瞎话。
不仅读,还要连读一个月。
就算有人想存心找茬,狡辩说他今天不在村里,没听到村规说了啥……没关系,今天没听到,还有明天。
明天没听到,还有后天。
后天没听到,还有大后天……
敢连着一个月都说没听到,那这人就得去派出所,跟公安好好交代交代,他这一个月到底去了哪?干了啥?
村里明明没给他开外出的介绍信,人却不在村里。
行踪成谜,当然是报公安,没得商量!
当然,这是张念秋假设的很极端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古凤岭村的村民还是很配合村委工作的。
……
第二桩事,就是林庭树所说的,派人去镇上教一教新村居民种植木耳的事。
镇上的文已经下发到了村里。
张念秋在收到文后,从木耳培育基地里挑了两个熟手,派到了镇上。
这两个人从一开始就在培育基地工作,经验丰富,遇到常见的问题,都能解答得头头是道。
除此以外,张念秋也找到张保福,跟他说了另一件事。
“四爷爷,等教的差不多,估计镇上会组织一批村民代表,来咱村里参观。”
“参观?”
“嗯,就是看看咱村种木耳的规模,听听种木耳所能带来的收益……这事我交代过李大河,到时候让他和木耳基地的人陪同着,在村里多找几家种植木耳的农户,带他们挨个参观一下就行。”
“行啊,你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