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翠花最有福的,不是生了龙凤胎,而是生了念秋这么能干的闺女……”
一个妇人打断了陈翠花的炫耀,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往陈翠花心上扎刀。
陈翠花的脸色肉眼可见的难看起来。
“就是,听说老支书要退下来了,村里都在传下一任支书是念秋……其实要让我说,这新支书就该念秋顶上!要不是她,咱现在哪能过这般好日子?”
“你说的对,做人呐得讲良心!”
妇人们一唱一和,陈翠花沉着脸不吭声。
她越不吭声,其他人觑着她的脸色,说的越发起劲……
排队时听了一耳朵的糟心话,轮到她时,分的鱼条数也让陈翠花糟心。
“李会计,你这账不对吧?我家明明六口人,你只给分四条鱼,这哪够?”
李长明眼皮都没抬。
“六口?你家现在哪来的六口人?要不,咱现在就去你家数数人头,看看到底有几口人?”
陈翠花被噎了一下。
坐在旁边的陈同胜好声好气地解释。
“你家大儿子和大儿媳,不是没回来吗?不在村里的人,不能算人头!”
村里的规矩不只是针对她一人,其他人家里有出门在外的,也不算人头。
陈翠花没办法,只能拎着分到的四条鱼和三节藕,气哼哼的回了家。
说起没回来的那两个人,陈翠花就一肚子气。
张念平和赵晓芬,上个月寄了封信回来,信里夹了两张大团结。
信是大儿子张念平写的,一看就是他歪七八扭的字迹,信纸上还有几个黑乎乎的指头印。
信不长,简单说了说他们在鹏城的日子,然后就写了过年期间他们不回来了——张念平所在的工地要赶工期,过年期间也不停工。
随信寄回去的二十块钱,是给爹妈的过年孝敬。
钱,陈翠花收得很高兴。
人,没回来,陈翠花很不爽。
“忙忙忙,能有多忙?一年到头地里忙活的,到了年尾也有歇歇的时候,他那活能比种地还忙?”
陈翠花觉得大儿子过年都不回来,就是在找借口。
“都是那个赵晓芬撺掇的,要不然我儿子会不想家?”
“那就是个搅家精!当初我说不让她进门,没一个人听我的!现在看看,念平被她哄得爹妈都忘到脑后了,一门心思跟她在外面过自己的小日子,连过年都不回来!”
“本来咱好好的家,自打她进了门,儿子也不跟咱亲了,现在跑得远远的,更是摸不着看不见……”
“我咋生了这么个傻蛋?他不回来,就是被赵晓芬那娘们给糊弄的!赵家后来也跟着去了鹏城,这事你没听说?”
那肯定是听说了的。
赵家——他那亲家——在张念平和赵晓芬走后一个月,把年纪还小,还没结婚的俩儿子,也打包赶去了鹏城。
投靠谁?那还不是投靠他张满山的傻大儿!
张念平离家三个月,寄回来第一封信。
信里旁的没写,赵家的事写了半页纸。
赵家俩儿子在鹏城落了脚,找到了活,跟着张念平在工地当和沙子的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