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阳把袋子全搭在前横梁上,然后对着杨墨说:“你还坐后边吗?”
杨墨摇摇头:“不坐了,这么点路,走过去了。”
苏阳看着杨墨抱着俩孩子,怎么都觉得不方便。
可是让她推车,也不行,这 三个大袋子呢。
这一下,让苏阳有些不知该怎么整了。
“没事,我抱着这俩孩子就行。”杨墨看出苏阳的意思,直接说道。
她现在天天泡温泉,喝着井水,吃的也是系统出产,体质绝对好,比一般整天干活的农村虎娘们还有劲。
抱起两个孩子来根本不费劲。
于是苏阳推着车,杨墨两手各环了一个孩子,就这么往王老那边走去。
两人心心念的到了王老住的地方,却发现没人。
这几个人应该都去劳动了,一溜房子都关着门。
不过这房子也没锁,杨墨也不客气,让苏阳拉开门就进去了,毕竟手上这俩娃不能一直抱着吧。
进屋把娃放到炕上,苏阳那边已经把带来的搬屋里来了。
杨墨一看,一挥手,又拿出一小袋的小米和一小袋苞米茬子,反正这会屋里也没人,拿什么也没关系。
这次杨墨倒是没拿菜这些,这个时候的乡下,谁家也不会缺了菜吃,自己的房前屋后,经营的细点,都够吃了。
这不,这些老家伙的侧院子,就用矮杖子围了一小块菜地,里边豆角、白菜啥的都有。
把孩子放在炕上,杨墨想着这些老头老太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干等着也没事,索性就给收拾一下屋子。
苏阳则是到外边把柴禾都给顺溜了,该劈开的劈开,该踩断的踩断,然后整整齐齐的码放在墙根。
等收拾完了,也差不多该准备饭了,也就不见外的直接在这做了。
捞了一大盆子的二米饭,菜就是一个一锅炖。
王老这边家伙事不全乎,除了一个小铁锅外,就是一个瓦罐子。
杨墨就是先把米煮了,然后捞出来,用米汤炖菜,上边蒸饭,这也是这个年代大多数乡下人的做法。
不过菜,杨墨炖的就杂了一些,里边有五花肉片、豆角、土豆、茄子这些,因为锅小,看着整整半锅,蒸米饭还是苏阳现做的一个大锅叉。
一边的瓦罐杨墨也利用上了,煮了一瓦罐的小杂鱼,做法也很简单,就是用的大酱。
大酱在大湾子,基本上承担了这里人一年的咸口,非常普遍,谁家都会发酵一缸。
酱炖小杂鱼,也是东北的主要做法,很对东北人的重口味,也很受欢迎。
她这边把菜都炖上,接下来看火就好了。她就一边看火,一边照顾着孩子。
等大锅开始冒热气了,瓦罐里也不停的往外喷香气的时候。
站在院子里的苏阳就看到远处一队人在往这边走。
待得近了就看清了,正是王老一行五人。
前边走着的正是王老,扛着一把木头做的叉子,虽然很老了,可是走起路来依然气势十足。
后边是曾瑜大夫和蔡教授,最后边的是王家奶奶和胡老师。
几个人现在的状态都很好,在度过了最困难的那个时候,曾瑜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一个老中医在养生方面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再加上杨墨拿过来的一根参。
现在的这些老家伙虽说没恢复到最佳状态,可是身体的根子也是补上大半了。
按曾瑜的说法,这么调养个一年两年的也能养回来,前提是今年冬天别冻着。
几个人状态更好的原因是有了希望,毕竟肖国栋已经回了沪市,那他们还会远吗。
这里最大的变数是王老,毕竟以前的级别太高,即使肖国栋回去了,也不敢给活动,而蔡教授和胡老师夫妻俩,已经确定了,基本上下个月就能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