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能带着功利之心,功利心一起,则容易起心魔,越是赤诚,越有所得。”
“原来如此。”卓平“恍然大悟”。
道门、佛门的人也纷纷点头,道:“白道长所言不虚。”
他们是修行之人,平时做需要念经,打坐,练功,最是有体会。
如果带着某种目的修行,容易胡思乱想,那可不就是“心魔”嘛。
张天道:“紫阳真人,那玉佩不知可否借来一观?”
连紫阳真人这等高人都认为是成道之物,张天也很好奇上面刻着什么。
难道真有什么仙法不成?
紫阳真人道:“自然无不可。”
说着,从腰间解下一个小布袋,从里面拿出一块玉佩。
说是玉佩,严格来说,更像是“玉柱”。
只见这玉佩是棕色,长约一指,粗两指宽。
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中间有一孔用于穿线。
棱柱的十二面,都刻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字体,看字形,应该是上古文字。
只是离得有些远,大家一时分辨不清。
紫阳真人上前,将玉佩递给张天。
在场之人同样被勾起了好奇心,皇帝、徐闻、史尚书、佛道两门的人,都凑近观看。
其他身份不够的,只得在他人身后暗自着急。
史尚书身为大儒,一眼就认出来了,道:“这是篆书。”
“看这字体极其古朴,应该是春秋战国之时的字形。”
安佑帝很满意:“不错,史尚书学识渊博,不知上面写的是什么?”
史尚书道:“皇上恕罪。臣并不专精上古之字,只认得几个字。”
“加上这玉佩有十二面,还有几个字重叠在一起。”
“一时半刻,臣实在无法串联起来。”
“要不,请国子监的太学博士前来解读?”
古人读书,有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叫做“识文断句”。
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光是认识字还不行,还得知道如何将句子断开。
这样才能知道文章的准确意思。
但也因为这个弊病,很多文章出现了多种解读。
例如最常见的《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多种断句。
除了常见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外,还有意思几乎相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一种断句,表面意思是说:百姓只可驱使,不可让他们知道。
有点愚民的意思。
于是有人觉得,这不符合圣人教化之意。
应该是后一种:民众能够驱使,就不用管了,不能够驱使,就需要教化。
上古文字光是认字就很困难了,加上古字极其简略,一字之差,可能意思就截然不同。
史尚书没有把握解读出其中准确的意思。
连史尚书都认不全,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安佑帝正想着是问紫阳真人,还是请太学的博士过来。
忽然张天“哈哈”一笑:“此玉佩我刚好认得。”
“说来也简单,刚好跟你们道门的《小周天功》有些关系。”
“怪不得紫阳真人将之视为成道之物,确实是机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