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佳氏擦干眼泪,坐直了身子,“你说的是,太子爷能亲自带着弘皙启蒙,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对弘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她不后悔!
康熙今天没有翻牌子,他回宫有几日了,忙着接见朝臣,所见之人无不夸赞太子,太子监国两月来,国事处置均无差错。
只是在接见了南书房大臣之后,康熙的眉头一直是拧着的。
南书房大臣对太子的评价跟朝堂上的可不一样,虽然他交代太子大事、要事俱要送往塞外。
可南书房大臣却说太子审阅奏折散漫,不少奏折太子并未查看。
能交给太子看的奏折,其实已经过了一遍南书房的手,他们是直接忠于康熙的,所以哪些奏折太子能看,哪些是直接快马送走的,他们心中都有数。
康熙翻看着太子批阅过的奏折,眉头越皱越深,作为帝王不说事无巨细,却也该对朝政百姓上心。
太子的奏折里头不少都没有批阅,直接被压在一边。
康熙最后气得拍了桌子,山西干旱,两月来滴雨未下,山西知府的折子太子连批都没批。
若非这些折子都要过一遍南书房,他都不敢想这些日子山西的百姓怎么过的。
康熙苦笑一声,自诩自己也是个勤政的帝王了,没想到自己这么手把手教出来的太子却让他失望了。
梁九功见了有心想为太子爷求情,也没敢开口。
“你说,朕是不是没有教好太子?”康熙沉默了许久,开口道。
梁九功低着头四下瞧一下,得,万岁爷是跟自己说话,这话他哪敢接呀。
“奴才觉得世上没有比万岁爷更好的阿玛了,太子爷自然是好的,您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太子爷又怎么会不出色呢?”
梁九功打量着康熙的神色,见比方才好些,又接着说道:
“只是万岁爷,太子爷可跟您比不得。”
康熙来了兴趣,“你且说说。”
“您登基的时候年龄尚小,又有四位辅政大臣,加上大清朝政不稳。您想想您这一路走来,跨过了多少艰难险阻。”
康熙闭着眼睛,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鳌拜、三藩、准噶尔叛乱,台湾、沙俄、以及朱三太子,这些事可都是您一个人扛过来的。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一个人能处理这么多事。”
梁九功这话算是挠到康熙心坎上了,是啊,他这一路走来多么的艰辛,哪里是胤礽能比的。
“太子爷可就幸福多了,有万岁爷这样一位好阿玛,替太子爷扫平了道路,一切都替太子爷考虑好了。
加上平日但凡宫中有的绝对少不了太子爷的份,您削减份例的时候都不曾少过太子爷的份。
少了这么些磨炼,太子爷自然是比不得万岁爷您了。”
康熙挥挥手,示意梁九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