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和土豆这两样东西,其实很早就流进华夏了。
但这么多年都没有推广起来,当然是有原因的。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化肥大规模普及之前,其实这两样作物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价值。
它们对地力的消耗太大了。
华夏种地,跟西方不一样。
讲究的是精工细作。
这一块被伺候好的上等土地,是能连年高产的。
为了短暂的粮食丰收,就放弃长远利益,我们的老祖宗可没这么傻!
所以只有那些土地贫瘠的山区,才会大规模种植红薯和土豆,反正那些土地也种不了其他作物。
“原来如此,天道有缺,有得有失,这才是正理!”诸葛亮神色不变,只是淡淡说道。
消耗地力?
那有什么,最多不过实行轮耕制度罢了。
如今的宁王府,最不缺的就是土地!
不仅是封地内有极为辽阔的土地,封地外,还有广袤无疆的大草原。
这原本是大元帝国的领地,在大元帝国处于攻势的时候,是大明帝国的禁区。
但在静月谷之战结束后,大元帝国和大明帝国之间的攻守态势发生了转变。
大元帝国要进行战略收缩,无险可守的大草原,自然就只能放弃了。
而大明帝国如果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去占领那片辽阔的土地。
当然,正常情况下,大明帝国是不会占领的。
利益太少了。
广袤的大草原上,除了牛羊,几乎不出现任何东西。
对大明帝国来说,占领这里的价值,除了在名义上扩充了版图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实际利益。
而且每年还要往里面搭上大笔的行政费用。
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打细算的人。
这种只有虚名,实际利益却要受损的亏本买卖,可是绝对不会干的。
不过如今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广袤无疆的大草原上也能种植红薯和土豆的话,即便是只能种植一季,这片土地也就不再是毫无价值了。
“或许,宁王府能够实现农耕民族千年来的夙愿,彻底消灭草原民族!”诸葛亮野心勃勃的想道。
随后诸葛亮就匆匆离开了,事不宜迟,他需要立刻将红薯和土豆的种植之事落实下去。
朱权则又派人去请来了关羽。
“关将军,恭喜你升职了!”朱权见到关羽的第一句话,就是跟他道喜。
就在昨天,朱权大婚的同一天,关羽的升职公文也下来了。
鉴于关羽在此战中的巨大功劳,朝廷破格提拔他为都指挥使,仍归宁王府麾下。
这让关羽成为如今的大明帝国内,唯一一个王府所属的都指挥使。
从具体的管理层面来说,这也是一件大好事。
在大明帝国的军队体系中,千人规模的战斗,通常是由千户负责。
而万人规模的战斗,就需要指挥使负责了。
但宁王府的情况特殊,宁王府的军队太多了,已经超过了十万。
如果还是坚持正常军队体系的话,关羽就得跟一百个千户直接沟通了。
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所以以往关羽麾下的千户,分为两种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