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正妃名下,便是认作嫡子,从礼法上来讲,世子的位置就只差朝廷的一纸诏书了。
杨景对此事不置可否,又反倒问起了新政的事:“此事让礼部去议议,朕还有一事问你,这新政之法,最先便是选在了你的三湘之地,依你所见,成效几何,利弊几何?”
之所以有此问,一来是新政最早选定的施行之地就是杨恒封地和周围湖南道的几州,至今历时五年。二来,对连只是奏报太平的各道巡抚奏折,杨景是不大信的,如今新政北上,更要知晓在下面办事的人所见的实况。
本来就是为了此事想要劝谏杨景的杨恒,还没顾得上动筷,又放下了手中玉箸,正色应曰:
“臣若有妄言,还请陛下恕罪”
此话一出,杨景便知道这杨恒接下来的话是何等份量:“朕之所以问你,便是要听实情,但说无妨”
“朝中所言新政,无外乎是王阁老在永文元年陛下登基之后所定的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此为充实国库之举,然初始入湘之后,成败各有不同,长沙府,湖州,本就依潇湘旧地,云梦泽畔,商贾云集,湖田万顷,三法施行皆有所成,然湘西之地,湘赣交会之地,土地贫弱,民风未化,则颇有难行之苦。
是时,因先帝屡兴兵事,朝廷开支无度,国库亏空,仓廪虚困,荆湘流民百万,强令各道以此而富国,并无不妥,永文二年,江南道,江北道,福闽道,两广道,剑南道,湖北道,淮南道,淮北道,皆行新法,苏杭之地,益扬两州,本就繁华,得此之利,皆城镇林立,商贾成群,可各道土地贫瘠之处,因青苗之法中贷利二收三之策,一遇荒年,便饿殍遍地,又须靠朝廷接济为生,欠朝廷之粮,经年积累,如何得活”
这倒是杨景在宫里确无听闻之语,这偌大的大宁江山,离长安太远,离龙椅之上的天子更远。
各道仓廪府库确实因这三法创收,三年来积累甚重,就长安漕运而来的米价,只有广武年间的三之其一。
“那依你之言,那田土贫瘠之地,商旅不行之处,便行不得此三法?”
“此两难之策,若真不行此策,国朝府库亏空,若皆行此策,民皆趋利而避害,富农取荒田,贫民流他乡,如今江南之地,动辄连田万顷,便是此因”
杨恒所言皆是实话,这田土兼并之事,皆为历代朝廷头疼的大事,立国三十年,连田数十万顷,那百年呢?官府富农商贾皆取民财,没了活路,做个流民。便是越滚越大的巨患。
杨景听闻,神情有些难解,新政北上,本就是为了打压北地各道的门阀勋贵连田数十万顷的事。而江南之地又隐隐有了成此气象的事。
“朕以为,保甲之策,连十家为一甲,登造户册,可安流民,方田均税之法,可缓民急,户部重记田土,便能抑兼田之势,可富商大贾因时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仍是历代兴亡难解之祸”
为人主者,向来便极难有什么万全之策,朝廷去财,那么是富商,要么是百姓。杨景按王太岳之策,的确五年内充实了国库,让南地各道富庶之州城更甚,却也让贫苦之地更甚。
“陛下,臣有一言,想进于陛下”
“讲”
“江南皆为良田,又为自古繁庶之地,那何不让朝廷税赋半出江南、江北,淮南三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