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一件事,彻底让杨积善和李子雄,下了承认失败、坚决撤离的决心。
弟弟民行、虎牙郎将王仲伯带领的一万兵马,遭遇屈突通和宇文述的大军,全军尽没。
这一万人,为他和大哥,换来了宝贵的三天路程。
然而,他和李子雄,在弘农城就耽搁了宝贵的五天时间。
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等各路军队,已经距离非常近了。
怎么办?
肯定是追大哥啊!
根据联络的斥候传递的书信,大哥杨玄感已经叩开了函谷关,并于两日之前带领大军进入了函谷道。
函谷关的守将,吐万春应声而降,将函谷关拱手送给了杨玄感。
杨玄感毫不停留,挟裹着函谷关的大量百姓、以及吐万春守城的官兵,直冲潼关。
这一下,杨玄感的队伍数量猛增,达到了二十五万。
吐万绪和杨素是世交,吐万春是杨玄感很铁的发小,两家在儿女之上都有姻亲关系。
对于函谷关,早就在杨玄感的掌握之中。
这也是他同意李密的计谋,通过函谷道挺进关中的根本原因。
但是追着追着,杨积善勒住了马头。
他手一挥,大军立马减速,最后停了下来。
“怎么了,积善?”
李子雄在杨积善面前,的的确确是个长辈,所以直呼其名。
“李伯,我不能再走了!”
杨积善神色平静地说道。
“为何?楚公已经拿下函谷关,正在前往潼关的路上等着我们!”
李子雄一听,立刻就急了。
“这孩子,好好的,怎么发神经了?”
“李伯,您听我说。”
杨积善说着,跳下马来,拉着李子雄的马笼头说道:
“这么跑下去,迟早会被朝廷的追兵咬住!”
“到时候,不仅我们跑不了,大哥他们也会在潼关之下出问题!”
“所以,李伯伯,你现在带着一些人,去追赶大哥,毕竟您留在大哥身边,用处会更大!”
“我弟弟民行、仲伯大哥,他们已经为大军争夺时间而死,现在轮到我这个弟弟了!”
说完,他靠近李子雄,将心中的计划全盘告诉了李子雄。
这一番话,说得李子雄感动异常、思潮翻滚。
好一个杨家儿郎!
在这关键时刻,竟然不忘舍生忘死,为大家的理想而做挡车之石。
李子雄跳下马背,含着热泪,紧紧抱住这个最有前途的杨家子弟。
可惜了!
很快,杨积善的这支六万多人马,分出五千,由李子雄带领,前去追赶杨玄感。
杨积善更改旗帜,换上了大哥楚公的旗号。
楚!
而他自己,则披挂得和杨玄感一模一样。
这杨积善,身材样貌,和杨玄感非常酷肖,只是显得更年轻面嫩一些。
他用马鬃粘在自己的下巴和两鬓,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年轻版的杨玄感。
不熟悉的人,一看就是楚公,几乎别无二致。
当初,杨玄感留给弟弟的这支人马,大都是当初刚刚起事的时候,就追随在身边的人。
或多或少,都有着对大隋朝刻骨的仇恨和不满。
这批人,战斗最积极,反隋的意志也坚决。
杨积善也不二话,将几个主要将领叫到大帐中,言明了自己的打算。
“干了!”
“如果玄感大哥事成,我等也为子孙谋得万户侯。如果不成,横竖也逃不出那广贼的毒手!”
“积善哥,你放心,咱几个兄弟都是与那广皇帝仇怨深重,既然已经走了这条路,咱们就只能走到底!”
“将军,请您安排吧,如何行事,定要将那后边的朝廷鹰犬拖住!”
……
还别说,留下的都是硬汉子,没有一个有犹豫或逃避。
这也是当初杨玄感为自己弟弟留下攻打弘农宫的正牌班底。
全都是靠的住的人。
兵丁们,不是无所谓。
只是身在这杨玄感的叛军中,脑门上早就刻了看不见的“反”字。
估计,以大隋那么发达的“大索貌阅”户籍制度之下,这军中的每一个人,恐怕都已经在名册上挂了好号。
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
既然选了造广皇帝的反,就没有什么退路。
将军们要怎样,那就怎样吧!
反正,现在有吃、有喝,还有钱花!
且随他!
历史,总是在使劲在走向原来的路线。
用阿布的话说,就是历史拥有强大的自我纠偏能力和趋势惯性。
回归性!
皇天原,一名董杜原。
《水经·河水注》云:
“玉涧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
后世考证,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这个地方附近。
在皇天原上,杨积善摆开战阵,迎击尾随而来的六路官军。
因为杨积善表演得很到位,以宇文述为首的各路大军,全都将目光对准了杨积善这支看着阵势很大的部队。
五六十座军营,煞是庞大无比!
惹得老将军们郑重其事地开了好几次碰头会!
对这支军队,进行了非常仔细的侦查和包围。
然而,这叛军毕竟也是一门新军。
全然没有内外侯官的渗透,因此搜得的情报,全是盲人摸象、一鳞半爪。
前前后后,总是透露着说不清的古怪和神秘!
这杨玄感似乎有恃无恐,静待大军来攻。
而其蔓延五十里的军阵,防守甚为严密,因为地形的原因,只能选其一端试探,但全都被强硬的顶回来。
杨玄感,难道不着急赶向关内,要在这里和几十万官军死磕?
宇文述、卫玄、屈突通、来护儿等,合兵一处,准备强攻。
转眼之间,三天就这样过去了。
第四天,皇帝的诏令到达,询问战况。
几位老将坐不住了,于是在早上正式发动了大规模猛攻!
……
如果在汉朝以前,兵家说起关内第一雄关,必然是指函谷关。
因为,这里是通向大秦帝国根基长安,最后一道天堑。
汉武帝时,函谷关被迁到了秦代函谷关以东几百里之外。
这一改变,原本秦时函谷关所利用地形造成的天然险固的价值,汉函谷关就完全丧失了。
汉武帝移关的目的,也非常让人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