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读书的成本非常高,只有富家子弟才读的起书。
如今读书成本降低了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读的起书了。
也就导致了民间不断有人才涌出来参加科举。
读书不再奢侈,人才不再短缺。
皇帝也就不会处处被仕族拿捏了。
苏牧所做的一切都有迹可循。
沈云初一瞬间便听懂了,大臣们又怎么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其实在很久以前,粉笔、黑板、铅笔、钢笔、活字印刷等东西出现时,他们便有了预感,这个危机迟早会发生。
只是没想到来的如此之快。
沈云初将苏牧起草的大魏宪令发给大臣们观看时,大臣们沉默半晌,竟无一人站出来反对。
民间百花齐放,他们扪心自问,儿孙的才华无法去跟那些人比,除了退让还能如何。
他们若真敢反对,苏牧肯定不介意将他们全部换掉。
大魏是真的不缺读书人了。
就在东京城外的大学之中,有五千学子正在等待朝廷给分配官职。
苏牧只要大笔一挥,开一场科举,这五千学子便会摇身一变,成为进士,入朝为官。
三日后,大魏宪令刊印完毕,陆续以邸报形式发往各地。
并且在宣德门外的告示牌上进行了张贴公示。
此令一出,满城哗然。
“陛下开明仁慈啊!”
“谢陛下皇恩啊!”
御街上成片百姓跪地朝皇宫磕头。
百姓是有些愚昧,但他们并不傻。
持续两百年的恩荫制度,压迫的就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
官员可以世代为官,普通百姓若想跨越阶级只能参加科举。
然而读书是很费钱的一件事,穷人家哪里供得起孩子读书。
每次科举能考中进士的穷人,能有一两个就不错了。
科举对穷人来说比登天还难。
官员家的子弟,却不需要考就可以做官。
比如朝廷每年会扩招千名官员。
三年便是三千名。
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就只录取五百名进士。
余下的两千五百个名额,全部给了官员子弟。
这次的诏令,将三千个名额全部还给了普罗大众。
无法翻身的普通百姓,怎么可能不高兴,怎么可能对苏牧不感恩戴德。
百姓们激动的奔走相告。
回到家中,又严厉督促自家子弟用功读书,将来科举做官,好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这次的宪令,共给出了五十个法律条文,每一条都切中时弊,对民间起到了很好的提振作用。
尤其是对于商人,朝廷再次重申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鼓励商人合法合规经商。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次的法律条文中,对来大魏投资的番商也做出了保护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