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杀刀经》
《小成条件》:手刃身怀气运之辈,搅动天地风云。
《绝灭杀意》:凝聚无穷杀意,诛邪辟魔斩诡杀妖,无往不利。
看着武道天书上的信息,陈东来皱起了眉毛。
虽然将《七杀刀法》修炼入门,但是陈东来还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这部刀法。
在陈东来看来,这部刀法和寻常的剑法完全不同。
没有具体的什么招式,只有一股斩绝万物的刀意,凝聚心间。
除此之外,接下来想要将此刀法修炼到小成,更是让陈东来有些琢磨不通。
手刃身怀气运之辈,搅动天地风云?
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什么叫身怀气运之辈?搅动天地风云?又该是搅动何等的风云?
从表面意思上来看,这根本就是逼着让陈东来大开杀戒。
默默地放下了对于这部功法的关心,陈东来便看向了另外的几部功法。
《血神经(残)》
《入门条件》:胎卵湿化四类,共计一百种精血灌体,已达成十种。
《血气熔炉》:血气强横,如同烈焰熔炉,可熔炼邪祟。
……
将几部功法的条件都看了一遍,陈东来这才意识到自己这段时间看似是收获很大很多。
实则对于实力的提升并不明显,几个主要的功法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武道修炼,根基为重,境界为先,厮杀手段只是护道之术罢了。
以境界压人才是武道世界诸多高手追求的目标。
一力镇压万法,何其快哉,何其畅快!
收拾心中的杂念,陈东来的目光变得平静起来。
接下来,陈东来便要将精力放在这上面,提升自己的武道境界,功法进度,以及斩杀邪祟诡异,获得天命点数。
心里如此想着的时候。
忽然之间,天地之间忽然变得暗沉下来,难言的沉凝气氛顿时笼罩在陈东来的心头,就像是有什么恐怖的事情发生了一样。
一道狼烟出现在了天际,看似远在天边,但是一经浮现,便让陈东来生出一丝慷慨激昂的壮烈情绪。
同时,两道磅礴的气势忽然升起。
赫然正是张擎天和霍震宇两人。
“镇武司之人立即集合!”
威严霸道的声音响遍全城,同时,更有着玄妙手段,朝着城外诸多执行任务的镇武司之人传去。
听到这个声音,陈东来没有拖延,当即就朝着正殿而去。
见到这等异象出现,陈东来虽然不知道代表着什么,但是却也能猜到,保证不会是什么好事。
毕竟,从先前的无生教血祭所引发的异象就能看出来。
在这个武道世界,一旦出现这等异象,绝对是与高手有关。
而以武道高人恐怖的战斗力,一旦发生战斗,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正如之前的无生教血祭之事。
心里如此想着,陈东来便来到了镇武司正殿。
……
在张擎天的一声令下,诸多镇武司之人如同乳燕归巢一般,迅速地来到了正殿之上。
此次出现的高手远比上一次还要多,陈东来甚至看到了一些散发着强大气息的陌生面孔。
赵红妆、王雄、曹天德、严光祖四人站在首位,身后各自跟着一群人。
而陈东来则是站在王雄身后,好奇地观察着在场之人。
陈东来从来到镇武司之后,还是第一次这么详细地看到所有镇武司的高手。
在陈东来观察着众人的时候,其实其他人也在观察着陈东来。
对于陈东来这么一个忽然在镇武司之中名声鹊起之辈,众人也是好奇无比。
因为伴随着陈东来的崛起,刘培林和刘天瑞两人便是踏脚石。
同时,站在陈东来身后的更是王雄和赵红妆两位铜尉,张擎天以及霍震宇两位天象境的大高手更是青睐有加。
这样的情况放在陈东来的身上,自然是让人不敢小觑陈东来。
时间慢慢地流逝。
很快,等到镇武司之人都到齐了之后,张擎天和霍震宇两人才放开气势,看着众人。
“刚才的烽火狼烟,想必你们都看到了。”
“我也不瞒你们,青州告急,凉州遭遇妖族袭击,凉州州牧被妖族两位妖帅联手偷袭,以致身死,其余高手更是死伤惨重。”
“为保凉州安危,特向我秦州求援!”
“现在,何人愿意前往?”
随着霍震宇此话说出,在场之人的脸色都是一变,有人担忧,又有人兴奋不已。
久久,都没有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霍震宇见状,也并不为奇。
若是大乾开国之时,诸多武者闻战则喜,若是有这等机会,简直是求之不得。
可时过境迁,如今与妖族交手,本就是极为危险的战斗,武者也就不愿意承担这么大的风险,而只是收获朝廷给与的一星半点奖励。
霍震宇虽身为世家之人,但也懂得人心变化,世事变迁。
赔钱的买卖没人干,砍头的生意有人做!
当与妖族厮杀所获得的收益并不能覆盖成本的时候,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斩杀妖族的武者。
心里如此想着,霍震宇并不意外眼前的沉默场景,接着出声说道:“此次支援凉州,朝廷将会开放修炼资源限制,斩杀妖族便能获得军功,以军功为凭,可于天下各州兑换修炼物资。”
说到这里的时候,在场之人已经有些人心动了。
但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刚才,太安城已经传来信息,此次凉州将会作为战场,凡是在此战之中表现优异者,皆可获得国运加持,增添气运,佼佼者更是可以登上山河榜单,扬名天下!”
“三教九流亦会派遣传人,前往凉州共御妖族!”
“此战关乎我人族安危,关乎我大乾威严,诸位,谁愿前往?”
随着霍震宇说完这三句话,原本安静无比的正殿顿时响起了一道道铿锵有力的声音。
“卑职愿往!”
“属下愿往!”
“诛杀妖族,我辈之职责,从不敢忘!”
“愿为大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