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怎么执行呢?”赵荣有些不解,“从南方到北方,地域跨度如此巨大,怎么操作是个问题。”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
“修渠。”
江初暖轻启红唇。
“通过修水渠的办法把南方内陆排不出去的水,通过水渠排到江河大海去,同时利用人力把南方内陆的大江大河接入到长江黄河,再从长江黄河引流到干旱地区。”
这个建议让所有官员们再次沉默了。
行不行得通暂且不知,但是如此真这样做了,人力,物力,财力,怕得是个天文数字吧?
“这样得要花费不少银子吧?”
“就是花再多钱也得做,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可以永绝后患的最好治水手段。”
南水北调其实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国家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北方干旱缺水的问题,极具战略意义。
现在为了解决南方水灾和北方地区的干旱,江初暖便下意识的想到了这个事。
如果真的能把这个事情做好了,以后北方干旱缺水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南方的水患也会大大减少。
但这需要倾全国之力才能办成,江初暖现在需要得到这些地方官员的同意,整体工程才能展开。
“可——”有官员质疑,“就算真的能成功,这么大的工程做成,灾区的百姓能等得急吗?”
皇帝的提议听起来是很靠谱,但是疏忽了一个时间问题。
这么庞大的工程绝对不可能是三两天就能做成的,灾民们也不可能等得了那么久。
“我会颁布指令,命全国百姓积极参与进来,尽可能快的解决问题。”
江初暖看着面前还有犹豫的官员们。
“现在南方的水灾正是因为多日来的暴雨,内陆的大量雨水无法排出,才会造成淹没良田瓦舍的后果出现。
想要治理水灾就得多修水渠多挖江河,以方便引流入海。
北方的干旱是因为缺少雨水,需要做的是把大江大河里的水引流到干旱地区,同样需要修水渠,两者二管齐下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官员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的商议了一番,最终一致决定。
“皇上,下旨吧!”
江初暖露出了微笑。
“好。”
她很快就颁发了两道圣旨。
一道是给南方各大水患灾区的,一道是给北方干旱地区的。
与圣旨一同送达的,还有两封详细的书信,都是解释南水北调这个工程的。
同时还修书一封寄到京城萧衍的手中,让他在京中想办法多筹集粮食运往灾区。
收到圣旨的南北地方官员很快就开始动员百姓积极参与,并承诺官府会负责参与修渠的百姓一日三餐。
对于无数灾民来说,能维持一日三餐裹腹已经是件很不错的事情了,因此大家都纷纷踊跃参与到修渠工程中来。
由于水灾和干旱,造成全国范围内紧张性缺粮,仅大炎境内的粮食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了。
粮食价格因此不断上涨。
看到这种情况,江初暖决定粮食进口。
她命人从大炎国周边的其他国家里买回来大量粮食,以缓和粮食紧缺的问题。
至于她早前收到空间里的那些粮食,早就被她用来投放到各个灾区,用来赈灾了。
国库里的银子也因为南水北调工程,以及赈灾等原因哗哗不断的往外流,连着江初暖空间里的攒的那些银子也都花得差不多了。
水灾以及干旱造成的全国大面程欠收,为了安抚民生,江初暖又颁发了灾区减免税赋的圣旨。
同时,为了能快速的搞到银子充盈国库,江初暖决定启动海上丝绸之路。
她着手成立了海运商会,准备将大炎国内的商品如茶叶,瓷器,合浦珍珠等等商品通过航运出海卖给其他更遥远的国家。
她在岭南九郡中选中了合浦郡,以合浦的大浪码头为始发港,途经徐闻进入南海,纠集一号舰二号舰以及民间大船组合成航海编队。
负责航海编队出行的海军将士们,除了要把商品换成银子带回来外,还要把国外的新鲜商品带回来。
江初暖做的这些举措决定很多都是官员们闻所未闻的,文武百官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
萧衍力排众议,坚持支持江初暖的决定。
第一次航海历时三个月。
国内所有的非议,都在船舰顺利返航时全都烟消云散了。
出海的海军将士除带回来大量大炎国百姓没有见过的商品外,也带回来了大量的粮食以及银子。
江初暖把粮食全部平价投放到全国市场上,银子充盈国库,商品则是通过海运商会流入国内市场。
这是江初暖第一次尝到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甜头。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岭南出发,给岭南的百姓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好处,江初暖很快就又把目光瞄准了河西走廊。
她如法炮制,也启动了北方的丝绸之路,从京城出发,沿渭河至虢县,过汧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等地。
由于这些路段需要经过大片沙漠,而且是第一次尝试,所以路程并不是很长。
“可是,走沙漠的话,轻则会遇上沙尘暴,重则可能所有人员都在沙漠里迷路丧生。”
看着江初暖列出来的这些路线,萧衍有些担心。
彼时的他体内毒素已经全部清除了,身体健康基本恢复到以前的水准了,武功也颇有长进。
“是风险大,但是富贵险中求嘛。”
江初暖把史书记载丝绸之路的相关地图拿出来,铺开给他看。
“你看,这是历史记录的,真实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只要沿着这个路线走,一定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