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广州府往西包括顺德,江门,新会,三水等地,这些州县并未在明军李允部队控制之下,因为李允采取的策略是西守,北伐,东和。
西边,云贵川桂四省,各路势力庞杂,兵力集中,战斗激烈,是难以说清楚的浑水,最好不要涉足,你涉足也得不到啥好处。
比如,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徐文秀三个王爷,实力雄厚,大顺军余部李来亨郝摇旗等独树一帜,李成栋的余部李元胤,郭登第,李明忠等,王兴,占据粤西多个府州,加上永历帝的亲信部将,一些地方实力如占据南宁的徐邦傅等,心怀鬼胎,关系复杂,你随便进入这些地区,就算你一心许国,忠心耿耿,也会被人家怀疑是抢夺地盘。
比如,大顺军余部号称忠贞营的一支刘国昌部队,奉朝廷命令东出增援广州,结果,在粤桂边境,居然遭到了自己人的袭击,溃不成军!简直荒唐!
国家危机时刻,这些人还在内斗不休。
而清廷在西南地区的部队就更多了,实力强劲,兵力众多,其中尚可喜部将有许尔显,徐成功,江西将领高进库,盛登科,定南王孔有德,悍将马鸣佩,平西王吴三桂,清军理政王之一的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老牌最有实力的英亲王阿济格!
可以说,清军调集了最能打的几个王爷,云集西南,因为永历帝集团实力最强的孙可望叛逃,一下子改变了力量对比,满清军节节前进,前锋已经进入了云南,胜利在望。
之前,李允是绝对不愿意西征的,因为粤北清军重兵环视,虎视眈眈,东边杜永和也是隐患,他重心不在西边。
现在,李允必须西征了。
朝廷已经派遣钦差大臣督促了,你再不出征已经失去了道义。
朝廷给的名誉足够高了。
征北大将军,这是方面统帅的名义,几乎是最高的方面军,集团军的统兵官名义,你可以无限制地解读和扩充实力,权利。
南京兵部尚书,这是虚衔,明朝分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北直隶和南直隶,有两套朝廷机构,史可法就曾是南京兵部尚书。有明一朝,可以同时有多个兵部尚书,但是,兵部尚书已经是最高军事长官了!
还有安国公。
南明贵族名义,爵位之滥固然备受诟病,可是,国公已经是人臣能够达到的顶流爵位了!
虽然永历帝在无奈之下,册封过李定国、孙文秀为蜀王、孙可望为秦王,隆武皇帝侧封过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但是,数量少之又少!
李允的公爵,已经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永历帝给了自己这么多的荣誉,自己必须给以报答。
另外,李允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西征分为两个阶段,一,小西征,将粤西的主要地盘收复回来,巩固广州府的西线,同时大量收拢粤西和广西一带的忠于明朝的残余力量,壮大自己的实力,也在征发中历练自己的部队。
二,大西征,如果时机合适,或者等广州军火工厂能够生产供应充足,可以伺机向广西一带的清军侧后进攻,将贵州一带拿下。
他绝不会冒冒失失直接长驱直入和满清军决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