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大殿上
面对曹丕的紧逼,曹昂淡定的说道:
“不必了,孤身体不适,不宜远行,孤无子,而你是孤的弟弟,你代劳吧,有你质于邺城,以彰显诚意。”
曹丕傻眼了,大哥居然让自己当质子,真会啊~
“既然梁王如此决断,还请准备国书,由外臣带回。”
曹丕着重强调了‘外臣’二字。
最终的结果还是按照曹丕和曹昂之前商议的发展,这也是曹丕目前找到的缓和魏梁尖锐矛盾的方法。
既然两国短时间内不打大的了,那就梁国服软,向魏国称臣,两国之间继续贸易互市,减少交锋。
毕竟战争还是会对农业、手工业、商业这一系列生产造成不良发展的。
魏梁边界犬牙交错,李道宗隔三岔五的就派出小股部队南下打秋风,曹休也选择回击,不是对付魏国的小股部队,而是也派小股部队北上打秋风。
虽然北上的梁军活着回来的不多,但也扰乱了边境的一些生产。
如今两国若是交好,对休养生息都有利,而曹丕这次的出使也算顺利完成,没有丢人,面子里子都拿到了。
对于梁国服软的结果,曹休非常不满,但朝堂上响应他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曹昂也只能装作不爽的答应下来,毕竟北边的小打小闹安稳下来,也有利于梁国去抢一些吴国在荆州的地盘。
而且曹昂相信,魏国绝不会放任吴国安稳的消化荆州。
国家之间的争锋,可不仅仅是正面激战。
“孤意已诀,梁国向魏国称臣纳贡,国书明日就送到贵使处。”
“外臣告退。”
曹丕得意的走了出去,这次算是多赢吧。
曹丕第一次出使收获不错;魏国和梁国边境的相互渗透也停止,重新互市;梁国有时间从吴国手中扣利益;魏国也有精力去灭蜀。
只要魏国大兵压境,梁国和吴国就会联合起来,但只要魏国被其他事情绊住,梁国和吴国就会开始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这也李烨最终决定,先灭蜀,后灭梁吴的原因之一。
在魏国一统之路中,梁吴已经成为了生死共同体,除非他们自己内部吞并,否则面对外敌,还是可以团结起来的。
故而,攻打淮南梁国,吴国必然从江陵出兵;南下荆州江陵,梁国也必然从寿春北上。
相反巴蜀之地,被群山隔绝,已经和梁吴二国,玩不到一起去了,封闭性太强了,出不好出,进不好进,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故而蜀国对于天下格局的整体影响,并不大。
对于梁吴二国来说,蜀国的价值就在于,多拖延李烨一阵子,让梁吴二国可以多进行一些准备。
北方有变,南方才可能有机会,但得自己的国家撑到北方有变才行。
无论是周瑜、鲁肃,还是孙权、曹昂,他们都明白,李烨先灭蜀,不在于天下格局,而在于政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