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可能熟悉历史的朋友,会恍然大悟!司马懿的 “纳赋令”,不就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么?
所谓“一条鞭法”,是指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至全国!
一条鞭法的规定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税收制度,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
既然这样的税收政策,有诸多好处,为什么直到明代后期,才出现呢?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够,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阶段,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先说生产力水平!中国古代,明朝以前,粮食产量一直得不到有效保证,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国策,民以食为天嘛,这也是历朝历代重农抑商思想之根源所在!
粮食如此宝贵,在许多时候,有钱都未必买得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就算有,也没人舍得把赖以生存的粮食拿出去卖,而是修建粮仓,保存起来,生怕有个什么风吹草动时,自己会饿肚子!
可想而知,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官府征税,要钱不如要粮,在产量低的时代,最宝贵的一般等价物就是粮食,比钱珍贵!
钱不能吃,不是生活必需品,可人却离不开粮食,一顿不吃饿得慌,无论在战乱时期,还是和平时代,粮食都是价值不菲的硬通货!无论你缺什么,都能用粮食换到,钱可就未必了!
然而,到了明代中晚期,这种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大明王朝的粮食产量,竟然达到了一个历史的巅峰,是以往历朝历代所无法媲美的,人们终于不再挨饿,粮食也就显得没那么精贵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众多,但其中一条,我们提过,那就是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诸多新型粮食作物的引入和种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易种植、好成活、产量高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农作物,它们都是明代引入中国,并开始广泛种植的!
有了高产的农作物,再加上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老百姓不挨饿了,粮食也就失去了硬通货的功能,官府征缴赋税,再收取粮食,显然既繁琐,又笨重,还得支付高昂的保存成本,得不偿失,不如直接收钱!
再说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到了明代中后期,更是萌生出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