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不敢冒险。
再者,就算杀了二张,还有梁王……
只要太子一日不登基,不继位,武家的子侄,自始至终都是隐患。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既可以除掉二张,又可以直接让太子继位。
思来想去,张柬之终于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但可以一举除掉二张,而且可以一举光复李唐——那就是兵谏逼宫。
虽然废黜武氏并非他的本意,但鉴于目前混乱的时局,诛杀二张,伺机废武,让太子登上皇位,顺应众望,对国家社稷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好在如今的朝堂之上,李唐派的势力已经足够和二张抗衡。
主意一定,张柬之就开始布局这盘棋了。
不过,张柬之的这盘棋,其实是接手狄仁杰的棋局。
如果说武则天最善布局天下,那么狄仁杰也是一位弈坛高手。
当初,狄仁杰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下了多大的一盘棋,如今才慢慢清晰了起来。
在他生命里的最后几年,他举荐过的那些门生故吏,就像插入朝堂里的一个个楔子,隐晦而坚定,不经意间布下了光复李唐的主力格局。
如今他们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在张柬之的联络下,瞬间盘活了复兴李唐的棋局……
尚未拜相,张柬之便在拥李派大臣中迅速物色了四个人,作为此次政变的核心成员。
他们是太子右庶子崔玄暐、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中台右丞敬晖和司刑少卿桓彦范。
之所以选定前两位,是因为他们一个代表太子,一个代表相王。身为皇子,身份特殊,不便亲自出面,就派出一位代表代为行事。
毕竟,此次政变的目标是匡复李唐社稷,因而太子李显自然成为此次行动最重要的一面旗帜。
而之所以选定后两位, 则因为他们几人都是狄仁杰举荐入朝的。
大家同出狄公门下,意气相投,立场一致,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形成了此次兵谏的核心领导集团。
不过,想要兵谏逼宫,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所谓手中有枪,心中不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张柬之自然也是得的。
彼时的禁军力量分成两支:一支是南衙禁军,驻守皇城,保卫京师;一支是北衙禁军,驻守皇宫,保卫皇帝。
南衙禁军自不必担心,因为他们的最高统帅正是相王李旦,完全是自己人。
如果政变开始,整个外围京城的局势都可以交由李旦和袁恕己掌控,根本不用担心。
而北衙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左右羽林卫大将军。
其中右羽林卫大将军是李多祚,他是靺鞨人,曾追随裴行俭出征西域,在高宗时便崭露头角,所以一直感念高宗的知遇之恩,又和张柬之有过旧交。
张柬之利用这一点,成功策反李多祚,约定彼此相助,同图匡复。
搞定了右羽林军大将军,接下来就是左羽林军大将军了。
这就比较难搞了。
因为左羽林军大将军正是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宜,而此人如今是二张的党羽……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张柬之没有去动武攸宜,而是曲线救国。
他利用职务之便,刚刚拜相,就把他的心腹桓彦范、敬辉等人安插在了北衙禁军,分任左右羽林将军。
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武攸宜的军权就被架空,变成了光杆司令。
至此,张柬之一党也就彻底取得了军队的掌控权,政变已经成功了一半。
这些日子,在张柬之的筹谋联络下,经过一系列周密部署,北门的羽林诸将与南牙朝臣同心协力,计划基本万无一失了。
关于发动政变的计划,其实张柬之早就让敬晖等人利用禁军将军身份拜谒太子,密陈过政变计划。
不过太子一直在犹豫,他推说母亲病重不宜惊扰, 所以尚未确定下来。
其实张柬之明白李显的担忧,他并非是真的孝道,只是依旧对武皇抱有期待。
谁都知道,如今的武曌犹如落日的余晖,照不了几天大地了。而身为太子,登基即位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只要等个一年半载就行。
现在搞了政变,如果成了还好,不成就要被灭三族……而且,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承担不孝不忠之名。
对李显而言,似乎多此一举,所以他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然而,依今晚的形势来看,大周帝国的政治已经到了变革的临界点,他们不得不行动了。
想到这里,张柬之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将他那坚定的眼神投向了太子和相王。
太子触到了他的目光,有些慌乱的低下了头;相王则是若有所思,轻轻叹了一口气……
他们没有说话,却已经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
当夜,宰相府内,一场密谋再度展开……
太子和相王已经首肯计划,政变师出有名,“诛杀二张,匡复李唐”的大旗有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施细节了。
外围都已安排完毕,但想要万无一失,长生殿里也不能疏忽。
那就是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她启用自己早就潜藏在长生殿的力量,让那些宫女们隔绝宫内外的消息,同时监视武皇和二张的一举一动,以免打草惊蛇。
当然,此番政变事关重大,了解整个计划详情的没有几个,长生殿的那些宫女更是一知半解,只知执行命令。
至于武牡丹,因为太子对她的疑虑,已经被排除在此番计划之外了。
一切就绪之后,张柬之请示了太子,把行动时间定在了七日后。
七日后,帝国未来的命运,将在这一天见出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