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兵败,一个退守,丢失河南全境的耻辱,让李隆基气急败坏。
他认为这两名败军之将辜负了自己的信任,挫伤了唐军的锐气。加上监军太监的诬告,李隆基一怒之下以“失律丧师”之罪斩杀了两名大将。
临阵斩将的冲动之后,李隆基才发觉长安已经无将可用。
无奈之下,他只得启用患病在床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此番敌军压境,带病出征,他再三权衡,决定避其兵锋,坚守不出。
他认为,如今叛军前阻潼关,后绝范阳,军食不继,军心不稳,只要坚守潼关,依靠潼关天险与叛军打阵地战,虽不敢说稳操胜券,至少能等到边军支援,保证长安无虞。
所以不论叛军如何诱敌示弱,想要速战速决,哥舒翰却不上当,坚守不出。
原本一切顺利,奈何李隆基被安禄山伤透的心,变得敏感多疑,再也不能相信任何边将。
加上杨国忠和哥舒翰素来不合,在杨国忠的谗言下,李隆基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一日之内连下数十道旨意,强迫哥舒翰出兵作战。
哥舒翰知道,如果抗旨不遵,自己就是高仙芝的结局,无奈之下只得出关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六月,潼关陷落,长安震动——大唐气运命悬一线……
李隆基悔不当初,可说什么都晚了。
潼关之战的失败,导致长安门户大开,叛军随时都有可能攻入京都。
都说天子守国门,七十岁的李隆基决定御驾亲征,可眼下无兵无将,根本毫无胜算……
为此,杨国忠极力劝阻,建议皇帝出长安,走剑门,入四川,回天府避其锋芒。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逃离长安,只不过丢了都城,丢了面子,后面还有机会调兵勤王,把长安重新夺回来。
虽然出逃很丢人,但活命更重要——年迈的李隆基踌躇良久,在面子和性命之间,终究还是选择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