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王府东面便是内史台。胡敬与文吏、书办一同理清了广德三县战后的户数,浑身酸痛,却不敢安息。除了广德县外,广信县和河海县都是乱糟糟的,需要他一手操办。另外,成德县和庐阳县的公文也需要处理,上传下达。
眼看春季要过去,眼前最大的事便是稽查各县耕田荒废的情况,虽然目前得了伪汉在庐阳的几个粮仓,但日子还长着呢,不赶紧恢复农耕,入冬时,百姓们还是要饿肚子的。
等内史台其他吏员都散值回家了,他看着堆积如山的公案,心中不由一叹。但又想起广德国几经风波没有倒下,如今王爷又喜得麟子,他心里也是有股子冲劲。
胡敬不是什么豪门世家出身,能做得广德国内史,还是王太妃的渊源。他十几年来,兢兢业业,曾经年少的抱负也随着上官杰要跳出广德三县又膨胀了起来。
正值乱世,正是庶族文人和寒门武士的出头之日。王爷虽傻,但国运颇佳,况且如今有了小王子了,将来未必不能达官显贵一番。最好把自己的儿子们也培养出来,也能晋身世家大族便是最好不过了。可惜除了三子胡信之外,大儿子胡广十年前死于意外,二儿子胡德不爱读书,没有当官的才能。
胡敬正胡思乱想着,门外传来女声,道:“家主,夫人遣婢子来报,家里来客人了。请恩主早点回府。”
胡敬闻音便知是自己妻子贴身的女婢春怡来催自己回家了。
这个春怡有一双娇滴滴的媚眼,不能细看。胡敬没有纳妾,只有爱妻一人,只低着头出了房门,不由问道:“都这个时辰了,来了什么客人?”
春怡答道:“婢子只听得来人姓高,有韩县令的手札。”
胡敬恍然道:“原来是他。走,赶紧回府。”
内史台大门外的驴车已经备好,胡敬带着女婢匆忙往家赶,在暮鼓声断之前,及时回到府中。
客厅里,站着一人,正细细打量墙上的字画。他年纪比胡敬略小,一身麻衣襦裙,穿着不显赫,但有一股文人的气度,自然而然散发出来。
那儒生见他大阔步进来,连忙行礼道:“不才高士廉,见过胡内史。”
胡敬连忙还礼,道:“久仰大名,韩县令的手札我看过了。广德得高郎贤士,不甚荣幸。”
高士廉笑呵呵道:“本是山野之人,实在不堪伪汉骚乱。经韩县令举荐,冒昧前来,还望胡内史多多关照。”
“好说,好说。”胡敬笑道:“广信县年前惨遭沦陷,十不存三,后来又补充了些流民和青壮,勉强恢复些户数。那日借着得子之喜,王爷已经首肯,就等着高郎来履值。”
“这是自然。”高士廉点了点头,忽然问道:“广德国虽只三县,但已经占据淮南郡二县。高某不才,敢问王府是作何打算?”
“如今战乱不休,国事蜩螗。原淮南郡太守刘成以身殉国。广德这是在非常之期行非常之事,替朝廷收复失地,代管淮南一部分县城而已。”
高士廉眨了眨眼,又问:“真的只是代管吗?”
胡敬眼神一收,反问道:“高郎的意思,老朽不太明白。没有朝廷诏令,还能有别的想法不成?”
高士廉见他不说实话,便话题一转,指着墙上的诗道:“胡内史也是读书人,这首诗好雅致。”
胡敬转头看去,那是自己年轻时候胡乱写的两句:
惟爱菡萏破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