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朝廷大乱终止不久,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城墙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恢复生产才是最主要的,朝廷用银子的地方多,三年之内,臣会稳定为主。”
“三年之后呢?”
“三年之后,臣会申请专门的银子,用来民生水利工具的开发,军队的装备换代等!”
从杨岚清的回答来说中规中矩,杨凌想要讲前世的理念一股脑的灌输进去也是不太现实。
不过有一点他说的不错,目前大烈最缺的是稳定。
“齐文渊,朕将交通部从工部分了出来。说说你的看法,不要有所顾及,朕要听真话。”
“是,陛下,驿站、官道是朝廷与各州府连续的命脉,官道越好,货物运转就会越来越好,朝廷还能将漕运的税收提高,百里而无一害。”
齐文渊的回答倒是干脆,漕运存在久远,漕帮也是底层中最大的一个帮众,江南的豪商众多,大多都是靠着漕运起来的。、
朝廷对漕运的税收不重,很多都被他们逃掉了,交通部将漕运彻底打通后,降低漕帮的影响力,这也是杨凌设立交通部的用意之一。
大运河开发后,常年也需要清理, 因此大运河的利用率在逐年降低,交通部正好可以解决这件事。
“齐文渊听封,朕封你为交通部左侍郎,负责交通部漕运事宜,能不能做尚书,就看你的本事了。”
“臣,齐文渊领旨谢恩!”齐文渊激动道,交通部目前还没尚书,他这个左侍郎就是天官,只要不出差错,两年之内必然更进一步。
“杨岚清听封,朕封你为工部左侍郎,负责将皇家书院建造起来!”
“臣,杨岚清领旨谢恩。”
“工部尚书是陈致远兼任的,工部很多事都需要你这个左侍郎去做。不懂的地方可以来问朕,也可以去问陈致远。”
“臣,遵旨。”
杨岚清、齐文渊都是当初翰州第一批人才的佼佼者,他们的成长速度很快,不过两年的时间,从国子监的学子,摇身一变,成了朝廷中的新贵。
两人离开皇宫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皇家书院,也没去工部衙门,而是去了梅文宣的府中。
作为梅文宣最得意的两个门生,尊师重道两人还是很看重的。
“你们两人糊涂啊,你们是老夫的学生不假,但如今都是朝廷的官员,陛下封了你们工部的差事,你们第一个该去见的,是工部尚书陈致远。”
“学生受教了!”
“好了,老夫也可以告诉你们,提议你们出任工部差事的,正是首辅陈致远。”
陈致远这个人是寒门出生,又是高隐的学生,与梅文宣一系不算是同出一脉。
梅文宣代表的是天下读书人,高隐代表的则是太祖时期的勋贵,而陈致远代表的则是寒门。
这三股势力,是太祖与先帝权衡朝堂官场的立起来的,所以在太祖、先帝在位时,三支并不对付。
读书人瞧不起高隐这种勋贵,勋贵又看不上寒门,寒门又瞧不上读书人的清高。
后来还是陈致远拜在高隐门下,才让三方的关系有所缓和。
梅文宣从前也瞧不上陈致远,认为他是个官迷,将他从国子监中除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