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父母商定,传贴的时候连传带要。
就是传过帖后,立马就定下结婚的日子。
传贴那天,父母请了好几个赵东城的堂兄堂弟,挑着半扇子猪肉、两条大混子鱼、两箱好酒和四斤果子,俗称四色礼,还有两个人抬着缝纫机。
郭婶怀揣着赵东城父母东拼西凑借来的六千块钱彩礼钱。
一行人冒着小雾雨,马不停蹄地来到王月琴家,王月琴的父母和哥嫂热情的接待了他们。
因为村里有一家不错的饭店,所以,王月琴的父母就在这家饭店里摆了宴席。
酒足饭饱后,一行人有说有笑、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传了帖,赵东城一家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婚礼。
赵东城到镇里给在郑州水利局工作的哥哥赵金城打了电话。
不巧的是,赵金城正在郊区的一个工地上监工,没有接到电话。
赵东城只好托接电话的人转告哥哥,说自己要结婚了。
接电话的人答应转告,赵东城就回来了。
结婚的前一天,赵东城又把王月琴带回了家,此时家里已经忙得不亦乐乎。
杀猪,择菜,支炉子,借用具,门里人都过来帮忙。
几个长辈开了一次又一次家庭会议,一项一项地确定明天的具体事宜。
新房也被布置一新。
赵东城把自己和王月琴关在新房里,两人不停地拥抱亲吻,全然忘记了外边的繁忙景象。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赵东城想让王月琴住下,明天一早再送她回去,王月琴不肯。
“明天就要结婚了,家里人肯定等我回去。”王月琴有她的理由。
而且,她说农村里也有个风俗,结婚当天,上轿之前,新郎和新娘是不兴见面的。
赵东城想想也是,自己总不能不近人情吧,只好送她回去了。
第二天,一长串迎亲队伍抬着花轿一大早就出发了,还没到晌午王月琴就被接了回来。
赵东城看着被人从花轿里拉出来的王月琴,心里一遍遍地问自己:这就是我的新娘吗?这就是以后将要和我长相厮守的老婆吗?好像这么久以来他还没有来得及想这些问题似的。
在别人的欢笑声中,在许许多多繁忙的脚步声中里,赵东城发现自己忽然成熟了许多,真正地成为了大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未来的生活已经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他正朦胧地看着它们。
他以前无数次地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在触手可及了,但他为什么会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呢?
一切都好像是在梦中。
拜堂,入洞房,在别人的挟持下,这一切都极其自然地完成了。
他被几个哥们整得出了一身的汗,最后终于瞅准一个空子冲了出去,他想出去透一下气。
在那样轰乱而且拥挤的房间里,一个铁打的人也不可能支持得太久。
他对那些已经做过和即将要做新郎的男人充满了同情。
他走到父母的院中想找点活儿干,但人人都拦着他,什么活儿也不让他插手,他只得走近近厨房,和厨房里的几个人坐着说话。
他想王月琴此时不知道该被整成啥样儿了,但他不敢回新房里去看,那样他不仅帮不上忙,自己反而又会成为众人哄闹的对象,他为王月琴担心,但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好在时间过得还算快,那些闹新房的人不久就三三两两忙别的事情去了,赵东城赶紧让一个近门的嫂子把王月琴领到厨房里来。
王月琴也是出了一身的汗,但还好,还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散架。
两人互相看看,都笑了,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晚上,几个要好的伙伴为庆祝他们结婚给他们请了一场电影,就在新房前面的一块空地上拉上了影幕。
赵东城怕人又来上一次象上午那样的胡闹,稍微吃了点东西后,他就拉着王月琴趁着天黑来到村北田间小路上。
两人久久地拥抱,心情都无比轻松甜蜜,直到很晚很晚。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才回家。
婚后没多久,赵东城就和父母分家了,赵东城本来不想分家,心想,哥在外地工作,家里就他自己,还分什么家呢?
但父母坚持要分家,说这是村里的规矩。
赵东城和王月琴没办法,只好依了父母。一开始不太适应,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他们这才明白父母的用心。
父母是想让儿子尽早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呀。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周顺昌在大喇叭里又吆喝上了,不过这一次他说的不是让村民们骂娘的事情。
他说,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村里决定接电,电线杆子已经买好了,他让各组组长各抽调几个人,用架车子去镇里把电线杆子拉回来。
这个消息着实让村民们兴奋了起来,一个个奔走相告,象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
赵东城当即在组里选了四个人,加上自己共五个人,当天就到镇上把自己组里分到的两个水泥电线杆子拉了回来。
线路已经规划好了,是从铁路线上拉过来的。
第二天,赵东城带着拉电线杆子的那四个人去刨坑,他们分到两个坑,大家决定先刨离村子近的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