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潘南榭喝了一口茶,“说就说,别睡着啊。”
几个女人也开始聆听。
潘南榭又点起了一根香烟,狠狠抽了一口,心里在慢慢地组织着词语。吐出一口烟,说道:“其实,说起南北朝这段历史,很多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乱到能把很多明白人都给搞糊涂了。可以说南北朝这段历史是一段连文科生都感到头晕的时代。这场乱世烽烟四起,杀戮不断,中土文明几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然而,值得炎黄子孙永远万幸的是,在南北朝这个乱世中,出现了一个鲜卑族建立的王朝,这就是结束了中国北方自西晋灭亡后“五胡十六国”混乱局面的北魏。”
说到这儿,潘南榭喝了一口茶,看了看几个女人的神情,看她们还算认真在听,于是接着说道:“而这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出现了两个极其优秀的人物,一个是女性,其实她的血缘是汉族,在北魏做了太后,就是冯太后,我们又叫她“文明太后”,另一个是她的孙子,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中土文明在南北朝那个乱世中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走向了雄气勃勃的强大和繁荣,今天咱们说说在南北朝乱世里,这个由鲜卑族北魏王朝。”
潘南榭又抽了一口烟,说道:“话说东汉时期,以狩猎为生的拓跋鲜卑族穿行在白山黑土的崇山峻岭之间,松涛林海之中。他们沿着大白岭西麓向西南进发,来到了今天的呼伦湖一带。接着,他们又进一步南下,进入匈奴故地,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过着天苍苍野茫茫的游牧生活。转眼到了公元258年,当时三国的纷争已经进入尾声,拓跋鲜卑族20万人马又迁到了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没过几年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然而,这安定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少年,到了西晋末年,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狼烟又起。公元317年,西晋灭亡。第二年,被迫南迁的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启晋朝,定都建康,就是今天的金陵,史称东晋。几乎与此同时,华国的北方上演了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一幕,十多个民族政权纷纷登场,史称“五胡十六国”。这其中就包括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其实北魏最早不叫魏,而是叫代国。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在牛川自称代王,定都盛乐,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同年4月,拓跋玩珪改称魏王。公元398年28岁的拓跋珪在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称帝,并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11年后,拓跋珪被杀,他的儿子拓跋嗣继位,就是北魏明元帝。到了公元423年,拓跋嗣也去世了,他年仅16岁的太子拓跋焘继位,就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太武帝。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经过近17年的统一战争,到了公元439年,拓跋焘消灭了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彻底结束了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至此,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开启了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时代。”
潘南榭又喝了一口茶,说道:“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个时代,冷兵器,可能真的武技武力决定着政权呢。”
众女点点头,表示赞同。
潘南榭继续说道:“它与南方的南朝宋政权并立,就形成了南北朝的对峙格局。然而,刚刚统一的北魏王朝并不太平。当时华国的北方胡汉杂居,胡汉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为了解决胡汉矛盾,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展了一系列的围政举措,比如他修建了供奉孔子的殿堂,并建立了太学,要求汉族和鲜卑贵族的子女必须到太学来学。学习儒家经典,他还征召大批熟悉中原文化的汉族士人到朝廷任职。拓跋焘希望借助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他鼓励屯田垦荒,从鲜卑人的草原文明转向汉族的农耕文明,这使得北魏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然而,正当北魏在汉化的道路上快马加鞭时,拓跋焘的汉化倾向引起了鲜卑族元老的不安,同时汉族大臣权力的扩张也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于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争日益激烈,最终酿成了北魏第一案国史之狱。其实,拓跋鲜卑自打进入中原后,就以中原文化的正统自居,他们希望国史的形式记录自己辉煌的历。然而拓跋鲜卑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只能依靠口耳相传。既然要修国史,势必就要任用既了解鲜卑历史,又效命于北魏王朝的汉族士人。于是,出生汉族第一高门、富有文韬武略的三朝元老崔浩,就成了纂修北魏国史的最佳人选。”说罢,潘南榭又喝了一口茶。一旁的毕池柳赶紧给续上。
艾巧儿缓缓说道:“其实,自古以来,汉族史家就有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良史传统。崔浩历经十年之久,搜集资料,详细而无所隐晦的对鲜卑的历史进行了实录,这里面当然也就记录了拓跋鲜卑早期许多不光彩的历史。比如拓跋鲜卑的老祖宗拓跋什翼犍娶了自己漂亮的儿媳妇,而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拓跋珪娶了自己母亲的亲妹妹,也就是他的小姨,以及太武帝拓跋焘在攻伐南朝宋时曾经疯狂屠城的恶事。由于记录了许多拓跋鲜卑的风流事,致使崔浩篡修的北魏国史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汉人对鲜卑人的公然挑衅,甚至是对北魏政权的极大侮辱呢。其实,作为枭雄,一个君王,这又算得了什么呀?”
艾巧儿这话明显有所指,在宽慰潘南榭和众女。
潘南榭怜爱地看了一眼艾巧儿,说道:“接着说啊,于是,在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三朝元老崔浩及其家族以及与崔氏联姻的其他北方望族尽被满门抄斩,这就是北魏一朝震动四方的“国史之狱”。在这次打击中,许多北方世家大族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本想通过篡修国史来褒扬鲜卑的光辉历史,谁承想却激化了汉族和鲜卑之间的矛盾。而失去中原世家大族支持的北魏王朝,要想在在中原这片土地上长久地统治下去,接下来又路在何方呢?此时的拓跋焘犹如一只盘旋在天际的孤鹰,他在苦苦的找寻着方向。国史之狱的两年之后,即公元452年,太武帝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所杀,时年45岁。在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拓跋焘之后的几任北魏皇帝都没有找到解决胡汉矛盾的办法,胡汉冲突愈演愈烈,北魏王朝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甚至到了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登基之后,农民起义仍然是不断爆发。此时,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汉族出身,独揽大权的冯太后凭着自己对胡汉双方的了解,终于找到了破解胡汉矛盾的办法。公元485年,就是孝文帝拓跋宏登基的第13年,在冯太后的鼎力支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拉开了大幕。由于当时正是北魏太和年间,因此又把这场汉化改革称为“太和改制”。”
潘南榭停顿了一下,喝了几口茶。
艾巧儿轻声说道:“果然混乱。这样的乱世,老百姓怎么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