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他们和海外的使者回到了住的地方,都没心情去逛街了,也顾不得其他的,慌乱的开始商量对策。
经过商量后,大部分海外的使者们决定收拾东西回去。
噶尔丹他们恼怒极了,多留一两天再回去,打算等报纸出来,猜测大清接下来的动作。
康熙总不该立马攻打。
不着急。
着急也没用。
也不能马上回蒙古。
噶尔丹自认为他很了解康熙了,并且在此之前很自傲地认为他能攻下大清!
直到现在,他依旧觉得,甚至有种感觉,若是攻打,会先选择海外的国家先。
比如南怀仁的国家。
所以他没那么着急了。
大不了……大不了直接归顺大清也不是不可以。他可以忍,或许等归顺后所谓的大炮能像羊毛制品和奶制品一样,分享给蒙古…
当然,这是他想的最好的结果了。
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他有大炮…第一个攻打的就是大清,大清富饶!
噶尔丹能这么想,他的部下也是这么想的,都沮丧的很。
……
与他们想法一致的是南怀仁国家的人。
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有自知之明,并且让南怀仁偷偷传消息的事情,也是记得。
但转念又一想,在此之前是传过,但最多一年二回,毕竟之前的大清可没有像现在的大船。
海上危险又多,根本就不敢,极少数的商队会选择来大清,亦或者大清的商队去海外。
而他们也是很怕死的。
可以说他们对大清有了解,但不多。
于是他们很理直气壮地想,他们只是崇拜盛世大国,并向往从而了解而已,他们能有什么错呢?
他们即便有错也是错在,怕大清误解他们,隐瞒住了事实而已。
再说了,海上多风险,他们也没有胆子觊觎大清,付出大代价取代大清。
南怀仁国家的人在努力狡辩找理由,甚至讨论到最后,把错误全部放在南怀仁上。
借口是:在送消息之前他们是让南怀仁他们告诉大清的皇帝,谁知道并没有呢。错不在于他们。
大清有句俗话,叫什么不知者无罪。
于是就稍微放松了下来,决定找个机会跟大清的皇帝说清楚。
……
另外还有扶桑国的使者,他们想来想去,想着分两队,一队负责回扶桑国去说明告诉天皇。剩下的一队则是留在大清。
看能不能见到大清的皇帝,努力交好,如果可以的话,能打听到大炮的消息…那是最好了。
如果不行那也没关系,看能不能买,他们不抱很大的希望,但总要试试才行。
这段来大清的日子里,他们知道大清福饶昌盛,可还是低估了,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这所见的百姓,各个都是面带笑容,对他们充满好奇,街上走动的女人也很多。
要不是怕误了天皇大事,他们都想勾搭了,整洁的女人,长得比他们国的可好看多了,在他们那里都极少见到女人出来走动。
但是他们不敢,之前有个国比他们厉害的,犯了事,还不是被大清的官员抓到送入牢中。
他们打听到了,不仅做了好几天牢,并且还要交好大一笔赎金。
有前提之鉴,他们不敢。他们可是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