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其实很怕麻烦,在宫宴上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与平国公夫人有来有往“相谈甚欢”。
安同风与贺还燕赐婚之事,基本板上钉钉。
这是喜事,但前朝却因昌乐侯落水一案,不大安宁了。
次日早朝,大理寺呈报最终结论,确认推昌乐侯落水之人为杨嘉略。
言官御史纷纷当朝参奏,大意为杨家后人实在不堪,杨北辰虽有大功于社稷,但治家无方,才至于嫡孙如此恶毒,不惜谋害亲姑父。
如此恶毒之人自然不配享有祖上福荫,而杨北辰作为其亲祖父可谓有功亦有过,更有人直言请皇帝收回赐杨北辰配享太庙的旨意。
自然,也有相反的意见出现,认为杨嘉略之过不该牵连到已过世七年多的杨北辰身上。
皇帝听着,也看着那些一个个出列的御史,余光亦注意着三位参与朝政的成年皇子。
大皇子安仁荀眉头紧皱,显然是听不过耳,但却如往常一般持中不言。
二皇子安宁润也皱着眉,甚至还多次垂首,眸色还算平静。
四皇子安永清一贯冷漠,今依旧如此,看不出喜怒好恶,如老僧入定。
看来永清是提前料到了,并不感到意外。
思及此处,皇帝心里更为不悦。
安永清会料到,说明此事无独有偶,早有人在暗中针对他、针对襄王府,而敢对皇子动手脚之人也必定有所倚仗,皇子之间亦很可能面和心不和。
皇帝怒火起,听着七嘴八舌的争论声更觉刺耳,猛然拍了一下龙椅扶手。
“诸位爱卿吵够了没有!”
大臣们纷纷噤声,一时间大殿内落针可闻。
“天子之言,一言九鼎!朕既说许忠国公杨北辰配享太庙,自是三思之后的结果!”
“若朝令夕改,朕日后如何统御群臣、整肃朝纲!”
“朕在下旨之时早已明言,此番对于逝者的追封恩赏,皆是朕对于常德王妃战功和能力的嘉奖和肯定!”
“赏罚分明,有功当赏,有过当罚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叶舜华为国建功,无愧于叶杨两家忠烈之名!她理应受赏!而这份功劳能恩及祖宗、光耀自身也是她自己的本事!”
“至于杨嘉略……朕听闻民间有言,好竹出歹笋,杨北辰身正堪为好竹,只不过他为国、为朝廷、为先帝与朕效力一生,无暇管教后人!”
“既如此,出了歹笋的罪责又如何能归于好竹的头上!”
“此事只能说明杨嘉略的生父杨建毅教子无方!以至于身斜影斜,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们不配再做杨家后人!”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难断并不意味着不能断!今日朕便为已作古的杨卿断一断这家务事!开一开这一言堂!”
“传旨!杨嘉略穷凶极恶、丧心病狂!谋害朝廷侯爵罪不容赦!着夺其与其父之姓氏!即刻将其作为凶犯首恶押入大理寺狱!三日后处斩!”
皇帝的一席话将此案盖棺定论,如此快刀斩乱麻,令参奏的御史们面面相觑。
杨北辰于江山社稷有大功,十九年前更受命于危难并力挽狂澜,之后因伤而落下了病根,才致无力管教杨家后人。
将杨嘉略之罪归于杨北辰管教不善,本就是牵强之语,皇帝既动了怒,自然无人再敢捋龙须强辩。
适当送个人情是一回事,但可能把自己牵连进去又是一回事,御史们又不是没脑子。
然而安宁润听到杨嘉略三日后才被处斩的消息后,额角控制不住连蹦几下,咬咬牙忍到了下朝便匆匆离去,连皇帝下了给安同风与贺还燕赐婚的旨意都来不及在意。
杨嘉略与其父相似,目光短浅,看重蝇头小利,故而他的人才很容易将他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