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一个军用水壶,或者是老旧的笔筒,带着领袖标志的挎包,甚至还收到过一个领袖的雕像,也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还带着香味。
有的人家还会有些袁大头、铜钱、像章、居然还有用军功章换的,这就让她有些难受了。
如果不是真的到了很难的地步,谁愿意把军功章拿出来换啊,不过她还是收了,只是会留下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多的粮食。
她知道,如果她不拿,早晚也会落到别人手里,既然这样,还不如自己收藏起来。
等将来就办一个老物件展览,或者专门开通个账号用来展示这些老物件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张娇娇没想着用这些东西去赚多少多少钱,她只是想让后人能更多的了解一下我们的历史。
也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年代很多好用也很好看的物件。
如果遇到有孤寡老人的,或者是孤儿啥的,她就会顺手帮一下,虽然自己是个路痴,但是只要这地方大体位置不变,就总还是能找到的。
最多就是胡同里多转几次,她也不是去一次就不去了,一个月总会去个一两次,就怕那些真的已经揭不开锅的人家会过不下去。
虽然她在这些胡同转悠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收获了很多孩子的心,她也不会直接去跟这些人交易。
都是打听好了才会变装过去,但是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就不需要变装了,毕竟有时候她还需要帮着做个饭收拾下屋子啥的。
今天打算要去的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的小媳妇带着三个孩子。
老人的两个儿子都是当兵的,做任务的时候牺牲了,大儿媳妇回了娘家改嫁了,孩子留给了老人。
小儿媳妇倒是留下来了,部队也给她安排了个工作,可就每个月那点工资要养活一个老人,还有三个孩子是真的不容易。
更别说这三个孩子里,还有一个是一岁多的宝宝,老人的小儿子没的时候,孩子还没出生。
小儿媳妇生下这个遗腹子后,老人就想让她回娘家,不用再留在这个家里受苦。
可是小儿媳妇说什么都不肯走,说她答应过自己男人要照顾好孩子和他娘,所以她不能离开他们,就算再难。一家人也要在一起。
张娇娇当初在胡同里遇见的就是这家那两个大点的孩子,两个男孩明明已经是十多岁的年纪,也跟七八岁的孩子差不多。
长得瘦弱不说,穿的也是破破烂烂,一看家里就很困难,随便一打听就知道了他家的情况。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好的,平时会帮衬点,但这年头家家都不容易,帮也帮不了多少。
老人家里两个烈士,上面也是有照顾的,但再怎么照顾也挡不住吃饭的嘴太多。
别说你有没有钱了,就算有钱,每个月也就那点量,根本就不够一家人吃饱的,能维持个不饿肚子就不错了。
张娇娇当初帮他们,也是因为她一向敬重当兵的,再就是她对这家这个儿媳妇很是佩服。
没有抛下孩子一走了之,就是个值得让人帮忙的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