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邦说完,忽似是想起了什么开口道:“对了,太子殿下那边作何反应?”
刘丞璟:“根据安插在东宫的探子回报,说是太子殿下刚收到消息的时候十分平静。不过后来就一个人躲到了书房几个时辰,不允任何人进去。具体情况不明!”
王耀邦闻言点了点头,“一个人躲起来了吗?想来、太子殿下也是感觉到压力了吧!”
刘丞璟并未接话,而是开口反问道:“难道我们就对逍遥王如此不管不顾,任其做大不成?”
王耀邦道:“先前逍遥王不在朝中,许多手段我们无法施展。朝堂,又岂会如他战场杀伐般容易?”
翌日......
不得不说,在大夏,这百官上个早朝,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臣一般都要在午夜起床,穿越半个龙城前往正阳门。寅时初刻(凌晨3点),大臣到达正阳门外等候。当正阳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卯时初刻(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所谓点卯,也是源于此处。
随后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至天启殿左右。
其中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这是规矩,哪怕韩晨登基之后也未敢破除。不过对比先前王朝的苛刻,大夏也还算人性化了许多。
在这天启殿左右,韩晨又加盖了两座偏殿。以天启殿为中心,文左武右泾渭分明。百官等候上朝时,可在此歇息。
若是按照常理来说,这两处偏殿也是不合规矩的。但出奇的是,在韩晨提议建立两殿时,百官竟无一人反对,而且人人都高颂陛下仁慈。
说一千道一万,这天下间哪有这许多的规矩,之所以约定成俗,一部分人高喊规矩,也不过是一部分人寻到了其中规律,因此享受到了许多便利,所以不愿打破罢了。
书归正题。时间来到卯时,文武百官也已经等候在了天启殿的偏殿之中。
武殿这边倒是没什么好说的,这些糙汉子们聚在一起,谈论的大多都是些什么刀兵宝马,之类的东西,外人在殿外听着里面热闹,但确实却没有什么营养。
而反观文臣这边,听着像是极为安静,但能入这朝堂之中的文臣,哪一个没有玲珑之心。其中更是派系林立,其中关系更是错综复杂。
虽然这其中每个人都好似满脸笑容,春风和煦的样子,彼此之间也会浅谈几句,但若是你天真的以为,每句闲谈都不过是一句平常不过的家常的话,那你就真的太天真了。
今日也一如往常,几个派系之间围聚在一起,小声的议论着,目的是在早朝之前通通气。不过要说不同之处,就是不管他们谈纶内容如何,分属于那个派系。在言语交谈之间,人们都会下意识的朝着殿外面飘上几眼。而且随着时间的缓慢流逝,这种下意识的行为频率还会增加。
就仿佛是,这些官员都在等待或者寻找着什么一般。
而与此同时,御书房中......
韩晨好似刻意延缓了上早朝的时间,用罢了早膳之后,便躲到了御书房中,不急不缓的批阅着奏折。
不多时,李顺的身影,便匆忙的从御书房外走来。
韩晨闻声放下手中奏折,取过手边的茶杯,轻吹浮沫饮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