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这新军吗,听尚可喜那奴才吹得天花乱坠的,但看上去,起码还是比以前的绿营要强嘛,更何况这次还拉来了二十门新炮,强攻也不怕。”
绿营新军几乎完全仿照明军编制,每营三千人,装备约千支火铳,三营合编一镇,作战时摆开方阵。
这年头火铳的锻造技术倒也没什么技术门槛,只要有样板,不难仿造,何况还有荷兰工匠协助,可尚可喜很快就发现了真正问题所在。
仿造容易,但这效率却实在感人。
神器局先后受多尔衮拨款达五十万两之举,尚可喜搜罗了整个辽东、直隶、河南的工匠,聚集了近三千人,但月产量也就不到四千支。
而同时期,以明廷的生产规模,月产量已经过万,现在武备局已经不再扩充火铳产能,甚至有所削减,毕竟日后还要装备新式装备,燧发枪的研发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了。
这就是朱由榔不害怕清廷仿制的原因。
工业时代的战争,打得不仅仅只是技术优劣,更有生产能力,而在这方面,残破的北方就算再怎么玩出花来,都不可能玩得过此时经济、人口重心所在的南方。
更何况,仿造一把火铳简单,但如何进行分工生产,利用水力、车床,还有生产过程中总结的种种工艺、经验、规范,这些才是大规模生产的灵魂所在。
这些东西,此时的荷兰都还处在摸索当中,清廷又怎么会?
同样的情况,还在火炮生产上体现,获得荷兰的技术支持后,尚可喜很快兴致冲冲的铸造出了第一门新式火炮。
但产能也就局限在以前他在辽东铸造红夷大炮的那种水平了,一月能铸造出二十门就算不错,最后不得不先掏银子向荷兰人买了四十门应急。
而同时期的武备局这边,已经在加足马力,奋斗给光复军每个师装备一个炮营(54门),全军新式火炮破千的宏伟目标了。
五月十三日,两军终于在镇虏卫爆发第一场战斗,同时,北京方面旨意也抵达了前线。
封阿济格为平西大将军,满达海为副将,平讨大同叛乱,瓦克达为定西大将军,耿仲明为副,另辖正红旗六千人马加另外两镇新军和三万绿营合计五万多大军,从真定府经井陉如山西平叛。
这场战斗是以清军攻城,正在阳和卫的右军佥事姜瑄以两千多步卒镇守于此,明显就是想凭借坚城延迟清军。
面对姜镶的光复右军,清兵终于找回了当年刚入关时的“火力优势”的感觉,直接让大炮摆开架势,吞吐火舌。
炮火连绵三日,守将见事不可为,率部突围,镇虏卫才算告破。
而此时的大同已经做好坚壁清野的坚守准备,就算撤往陕西,也必须先把追兵打疼,否则会很麻烦。
姜镶将一半骑兵交给姜瑄,让他不要死守阳和,只要牵制清军一两日后,便可退往大同北侧的长城内外,巡游清军外围,伺机而动,明军骑兵对这些地方相当熟悉,毕竟大多数人就是在这长大的,可以利用地形骚扰牵制。
而往南的山西腹地,已然是烽火一片。
万练的义军得到锦衣卫的联系,并未继续往山西中部进军,而是先往后打通和陕西联络。
至于其余诸多义军,便是大杀特杀了。
虞胤、韩昭宣的义军席卷解州、安邑、蒲州诸县,居然往南而去,直奔潼关。
而陈杜、张斗光、牛天光、刘迁等人则热衷于攻略腹地府县,所经地界,又有许多士绅百姓相从,规模越卷越大,已经达到三四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