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才对阿哈尼堪道
“吩咐沿海各个寨堡,注意警惕,切记不可轻易出战,严密监控明军舰队动向。”
-------------------------------------
明军原本想要借此调动清军,将清军引出来,但没想到,辽东清军统帅竟是何洛会,早已是惊弓之鸟,根本就不敢动弹。
海军也别无他法,郑成功几人商量后
不管了,直接登陆吧。
七月中,在几十艘炮舰掩护下,无数平底小船,将陈举和刘国轩的步军师运往金州登陆。
岸上零星清兵也不敢阻拦,早就被这番景象吓得四处奔逃。
此时正是夏季,东北地区倒也不冷,上岸甲士迅速扑往复州城。
经过两年多的整训和补充,此时的铁人军早已今非昔比,不仅仅只是当初拿缴获的清军甲胄武装起来的了。
兵工公司专门锻造的全身甲,为了减少重量,并未采用宋代步人甲那种纯铁的架势,而是使用皮甲和钢甲内外配置。
但全甲重量还是达到近四十斤,所以一般临战之前,才会佩戴。
除此外,火铳弓弩也一应俱全,哪怕是手持长刀的刀斧手,也会配备一支双发短铳。
故而直到此时,整个师相较于其他部队的编制要小得多,只有七千人,但都是军中精锐。
海军舰队则停驻在长兴岛旁的复州湾。
辽东地区人口本来就不多,满清又实行了严格的隔离政策,不让关内移民进入辽东,再加上清军入关以后,大量的八旗军士和家属也迁入了关内,关外人口愈发稀少。
这也是后世沙俄之所以能够对大兴安岭地区步步蚕食的原因,就是满清有意识的限制了东北人口和经济发展。
当然,其实在历史上,顺治后期,采取了招募移民屯垦的政策,充实了辽东户口。
康熙、雍正都是和沙俄有过认识和交锋的,知道移民充实东北的重要性,先后加强了移民政策。
这样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
乾隆严厉的割断了关内外联系,“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于东北风俗攸关......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其中最为臭名昭着的,就是所谓“柳条边”。
陈举、刘国轩带着数千甲士,基本没有遭遇抵抗,就抵达了复州城下,路上都没有几个村寨,其中乡民也是紧闭门户,不敢出来。
辽东人口稀疏,主要是零星的农庄,这些农庄大部分属于八旗贵族军士,但主人基本都在关内,只是每年按照产出,给主家上供而已。
辽东被后金、满清统治数十年,群众基础和关内大不相同,如何与当地民众相处,也是个大问题。
因为这里并非全部都是建州女真,满洲本来就是个混合民族,女真、朝鲜、扶余、汉人等等糅合在一起。
其中还有大量的包衣,是当初后金时期,多次破关而入,劫掠所得的中原人口及其后代。
按照事前南京方面给的指示,对于被奴役的包衣,应当予以释放,并将属于八旗贵族的农庄土地,像关内一样,以民屯政策予以安置,成为正式民户。
对于其余族群的百姓,应当予以区分,对于有罪行的建州女真,当予以肃清,但对其余普通的女真族人,包括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应当予以区分,愿意投降的,可以宽大处理。
明军士卒和当地民众语言不通,但在被解放的包衣汉人帮忙下,也不难交流。
鉴别立场,决定是被“清理”,还是投降的标准只有一个——头上的辫子。
无论满汉,都要剪辫。
复州城,说起来是个“州”,其实连个县城都不如,只有不到两丈高的夯土墙。
明军只用了几门火炮,拿炮弹砸上一个时辰,就破城而入。
城中也没有几乎百姓,满打满算不到千人。
明军张贴告示,宣示自己的存在后,继续向四周扩张,势力范围迅速向整个辽东半岛延伸。
直到此时,窝在沈阳周围的清军才算有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