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在大员湾外围设置了五个炮台,部署了二十多门远射火炮
但很难伤到明军舰队,这年头的火炮,超过两里外,基本都是没准头的,一里以内,才有准确度可言。
“旗语传令!作雁形双列纵队!”
七月三十日
台湾岛西南,大员湾
四十二艘战船依次纵深排开,桅杆高耸,雪白色风帆鼓满后,自海平面下迎着阳光,缓缓升起。
犹如无数列岛、礁屿
作为明军标志的三辰旗,挂在桅杆最高处
郑成功坐舰兴化号的旗语命令挥舞而出,其后所有军舰,纷纷回应,随后整个队列逐渐发散,朝远处的大员港扑去......
德弗里斯站立在舰艏之上,看着远处压着海平面而来的黑点,心中压力陡增。
眼前的这支舰队,与过去自己曾经在福建、岭南沿海所见到的明朝官军水师和郑氏战船完全不同。
那与VOC船只一模一样的雪白色帆布,以及耸立的桅杆,被放置在甲板之下的炮口。
这就是所谓的“夹板船”
夹板船,也就是将火炮放置在船只甲板下方
这样的船型,其实早在崇祯年间,明军有过小规模仿制,但毕竟没有需求,而且也没钱,故而十分稀少。
直到郑成功手里,大规模新建战船以前,也就只有十来艘。
龙江船厂重建以后,枢密院给船舶公司下的第一个订单,就是重新设计和研制适合大明海军作战的新式软帆夹板战舰。
这次研发设计,朱由榔倒是十分有兴趣关注。
过去,这种船舶建造,纯粹就是工匠自己的事情,但朱由榔却指示工部研发部门和翰林格物院力学所和材料所参与其中。
并且绘制了全套的工程图纸
此时大明科研领域中,走得最远的,还是数学研究
毕竟在这方面,中国本来就有相当雄厚的基础,只是在几何学上有所欠缺。
不过在万历年间,徐光启翻译引入《几何原本》以后,中国本土的几何学也有了长足发展。
数理逻辑这种东西,必须要有用武之地,才能加速发展
而数学作为一切工程学的灵魂,朱由榔希望它能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于是乎,转变为德弗里斯眼前的战舰,修长整齐的侧舷,舰艏拉起的辅助三角帆,在仿造此时西方通行的“盖伦船”形式的同时,也作出了许多改良,和目前荷兰VOC主力的笛型船相比,更为高大一些。
这时候的风帆战舰,速度基本上不足十节,也就能和自行车一较高下,隔着好几海里,却得运动大半个时辰才能互相接触。
故而荷兰战舰虽然都已经发现了对方,却都没太多激动
虽然VOC里面都算不上什么正规海军,但能从西欧一路漂到这,也都是身经百战了。
实战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反倒是明军舰队这边,由于大量新兵、新军官的补入,这还是海军作为一个崭新作战单位,第一次参加真正的海战。
毕竟现在是光烈十一年了,距离当初郑成功接受朱由榔改编,已经过去了十年。
海军早已不是过去的郑氏集团,绝大多数原来的军士、水手都已经退役。
此时军中主力,还是以光烈八年以后,补充进来的新兵为主。
这些新兵固然缺乏战斗经验,但素质上却要好得多
首先是在纪律性上,在入伍之前,至少都经历过三到四个月的民兵训练,再加上相较于过去郑氏那种“招降纳叛”式的扩张方式,其实兵源十分复杂,作风恶劣,忠诚度和组织度都难以保证。而这些新补充的兵源,都是沿海省份出身清白的农渔子弟,更加服从指挥。
其次,自光烈八年,全军号召“文教普及”,要求入伍兵员,必须要在军事和体能训练之余,展开文化教育,基层士卒,入伍两年内,至少掌五百个常用字,以及基本算数知识,熟悉典章条例。
这事实上是在皇家学堂之外,另一个方向的普及教育,毕竟以明军五十万人的规模,每年大概有十几万人退役安置,就意味着有十多万接受过纪律训练的文化人口流入地方。
海军是文教强军政策最重视的单位
至光烈十一年,全军三万七千余人,基层士卒全部接受过扫盲教育,队正、炮长及以上级别军官、佐官,至少接受过小学堂,及兵学苑,或同等教育水准。
朱由榔从光烈四年开始坚持的皇家学堂,经过七年,终于结出了第一批果实。
许多当时第一批入学的少年,现在已经成为军队、朝廷、企业基层的青年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