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钰小时候跟外公外婆住,老人家不识字,家里也没什么账本,有什么花销进账都记在日历上。等苏钰上了小学,家里记账的大事就全都交给她了。可怜她字都不会写,又不会跟外婆一样画图样子,只好用刚学会的拼音记下来,年底家里算总账,她再翻日历,看着拼音自己都认不得,好在她记性还行,连猜带蒙地还能想起来。
原身不识字,这个朝代又没有日历,苏钰很好奇,原身把账都记在哪儿呢。
柳嬷嬷拿起梳妆台上的蜡烛,凑在油灯上点燃了,很快,烛光了亮起来,房间里立刻亮堂了。
柳嬷嬷从床头翻出一个小木匣,指指苏钰头上的铜簪子,示意她摘下来开锁。苏钰这才知道,自己整日戴在头上的簪子居然是把钥匙。
木匣里只有一把铁钥匙,柳嬷嬷拿了钥匙下地去开樟木箱子的锁。
樟木箱子大半是空的,里面整整齐齐叠放着几块布料,布料光泽柔和,看得出质量很好。布料下面是一套粉红绫缎裙袄白绫裤子,大概保存的时间太长了,颜色有点黯淡,用块红布包袱包着。包袱下面也是一个红布,折叠得四四方方。
柳嬷嬷伸手插进红布下面,轻轻地把它托起来,再轻轻地、郑重地放到梳妆台上。五双眼睛跟着她的手转,看她不动了不约而同地抬头眼巴巴地看着她。柳嬷嬷微微叹了口气,轻轻地抚了抚红布的四角,食指和拇指捏住一个角,双手一齐发力,掀开了红布。
红布一层层掀开,红布内侧的东西也一点点显露出来,越往后内容越多。有红蓝白三种线绣好的各种图案,方块、长条、圆圈、梅花、竹子......图案旁边绣着麻将牌上一样的条纹,她飞快地扫了一眼,从一条到九条,一条不少。条纹右边还有好几种绳结,堪称工艺品,苏钰有限的认知只认识元宝结。
柳嬷嬷在一旁静静地站着。
苏钰看了半日,越看越觉得这个画面有点似曾相识,咳了一声,试探着开口:“这就是咱家的账本?”
柳嬷嬷重重地点头。
苏钰随手指了指最靠近自己的那一行,蓝线绣的同心圆、绳结和九条,问:“这是什么?”
“这是年三十六郎四娘收到的压祟钱,老太君给的每人五百钱,三爷给的每人一百钱,还有学里夫子奖给六郎的九个大钱。”
“那这个呢?”
柳嬷嬷探头看了一眼,答:“这是去年送老太君的生辰贺礼,姨娘自己做的抹额。买料子花了五百文。抹额上绣的红梅花,花蕊上缀了两颗红宝石。那红宝石还是当年老太君赏给姨娘的珠花上拆下来的呢,通共剩了两颗红宝石,全缀这抹额上了。”
“所以,红线是指红宝石?”那红宝石也太多了些,老太君对原身可是很不薄了。
柳嬷嬷摇头。“红线指的是送出去的东西和花出去的钱,梅花上的红点才是红宝石。”
红线指花出去的,刚才的蓝线是收进的,一进一出,标记分明。
“这白色指的什么?”白色的虽然后面的条纹虽小,白线的数量颇为可观。
柳嬷嬷看也不看,咬着牙回:“这都是被门房勒索的人事。姨娘针线功夫好,常揽羽衣坊的活计来家做,只要姨娘出去交活计,回来的时候门房必得勒索点钱走。”柳嬷嬷喘着粗气,瞪着眼睛看灯火,“那些婆子们嘴巴子厉害着呢,说的话刺耳又扎心,软刀子捅人心窝子,进出一次不刮掉层皮不放你走。”
这被门房搜刮去的钱可真不少,看样子原身是很能赚钱的。可这么能赚钱,怎么她们还过得那么凄惶,她看病的钱还要他们典当衣服?
“嬷嬷帮我看看,这账上算下来咱们还有多少钱?”
柳嬷嬷飞快地回答:“一共五贯二百三十八文。去岁结余四贯二十九文,加上刚才看到的压祟钱一贯二百零九文,钱在箱子里,我拿出来,姨娘点一点可对。”说着过去箱子边,深深地弯下腰,从箱子最底下托起一串钱来递给霍明端,霍明端怔了怔,接过来放到苏钰面前,两个人接力赛似地搬了好几趟才算是搬完了,累得在一旁喘粗气。
这么累,不就几贯钱吗,能有多重?
事实证明,重!她伸手去提,差点一头栽在钱上。这一贯钱七八斤,这些钱少说也有四十多斤了,怪不得他们俩累够呛呢。
一人数一串,两刻钟过后,终于数清了,五千二百三十八文正正好。
“六郎,你去取纸笔来,我们把这段时间的账也盘一下。”
霍明端转身出了门,不多时拿了纸笔过来,把椅子挪到梳妆台前正襟危坐,等着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