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古董爱好者捡漏,这件事让他们无比痴迷。
要是运气够好,一辈子只要捡漏一回就够吃了。
不过21世纪的潘家园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商业圈,想捡漏几乎都是白日做梦。
毕竟古董的造假技术已经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一个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核桃,放在专业的仪器设备里,哐啷哐啷给你滚上两三个月。
就能给你磨出一对狮子头。
卖你几万块,不识货的人乍一看还真是狮子头,可惜那是人造狮子头。
还有很多造假的技术,简直想象力丰富。
比如说拿一张古画,一张画揭成两张画。
如果纸张够厚,那就揭成三张,四张。
都按真迹卖给你。
这么一来一张画就可以赚4份的钱。
就这样,你都要烧高香,至少你花钱买的是真迹,只是被打薄了几层而已。
大多时候买的都是假货。
有个人黑灯瞎火的,去潘家园地摊上自以为捡漏,买了一个青花瓷的盘子。
花了10来万。
买回家一看,底部印着一行小字。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气得当场吐血再回去,摊主早就不见踪影了。
所以在21世纪想在潘家园花小钱捡个大漏,就算祖坟冒青烟,也不太可能。
最多只能买点纪念品回去把玩把玩。
真家伙们早就在八九十年代,被那些眼力极好的人收入囊中了。
着名的收藏家马老爷子曾经这样说过当时的潘家园。
在他年轻的时候去潘家园逛一眼过去,全是真货。
很多都是八旗子弟被抄家之后,太监们从家里偷出来的宝贝。
变卖的价格极便宜,几块钱一个。
花个10块8块的就能收一个王爷用过的吃饭碗。
还有金丝楠木的椅子,红木的椅子,10块20块的也能搬两个回去。
雍正年间的青花大瓷盘,20块钱给你七八个。
那些小的鼻烟壶,你和老板混的熟了,老板随手送你两个。
这些东西根本就不稀罕。
最主要当时的北京人,看不懂这些玩意儿,觉得也没啥值钱的。
当时的人脑子里就没有古董这个概念。
就是卖点旧货。
有些人买回去,明清时代的花瓶,直接拿家里插花就当普通花盆用。
商店里面那些新的花瓶,比潘家园的都要贵。
在潘家园流传着很多很可乐的故事。
毕竟这是一个水很深的地方,普通人来到潘家园,多数是要挨宰受骗的。
哪怕你是,做足了功课来的专家,也不例外。
据说有一个老外,听说潘家园有很多古董,他想着自己是个中国通,对于中国的文化积极的了解。
可以说比中国人还懂得多,他去潘家园绝对打不了眼。
他随便进了一家店铺,当时掌柜的出去了,就一个小伙计在店里忙活。
老外拿着放大镜,鼻梁上还架着眼镜,在店里仔仔细细看了一圈。
发现这店里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假的仿的。
或者民国时期的,时间太近不值钱。
正要走。转身看到角落放着一个灰扑扑的,看上去非常粗糙的陶器。
老外走过去拿在手上,左看看右看看。
端详了半天,这淘气看上去造型奇特。
摸上去的手感也怪怪的,和其他瓷器完全不同。
而且颜色也是灰不溜秋。
老外动用他学过的所有中国文化知识,推断出这个器物少说也是汉代的。
具体做什么的?一时看不出来。
毕竟汉代距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
再仔细一看,这陶罐里面,还有不少附着物。
黄黄的,白白的,看不出来是什么附着物。
用中国人的话说这叫包浆。
无论如何这铁定是个老物件,无疑了。
老外心里大喜,感觉自己今天撞大运了。
他小心翼翼,从这陶罐的内部抠了一小块附着物下来。
先是闻了闻,有股味道,略微有些刺鼻。
最后再放在嘴里,尝了尝。
这一尝不得了,老外脑子里盯的一下。
他那敏感的舌头告诉他,这块附着物的pH值是碱性。
如果是碱性,那就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东西它出土在中国的北方。
中国的北方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一个出皇帝的地方啊。
那个地方,有很多,达官贵人的坟墓。
这个物件就算不是皇帝的陪葬品,那至少也是皇亲国戚的陪葬品。
这个陶罐珍贵无比,极其的值钱。
老外心花怒放不过。
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沉住气,绝对不能让别人看出来自己很高兴。
要不然这价格方面自己可要吃大亏。
老外面无表情,问店里的伙计,自己手上这个陶罐多少钱?
店里的伙计看看那个陶罐,又看看这个外国人。
以为这外国人在开自己玩笑呢。
没好气的说了一句,5万,不还价。
老外一听5万,稍稍有点贵。
但是,值,很值。
汉代的陶罐,拿回英国,转手就值50万。
于是连价格都没还。
直接掏从包里掏出5万块钱,开开心心的买下了。
连包装,都没问火机要。
直接将陶罐就这么捧着走了。
把店里的小伙计都搞懵逼了。
赶紧拿起钱一看。
嘿,是真钞,这外国人妈的脑子都有病吧。
再说那老外得到这件宝物之后,迫不及待的回到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