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姑娘开头,两个男知青也跟着附和。
“是啊,我已经下乡两年多了,现在还在地头上忙活着呢,别的手艺也不会啥。”
“可不是,我们那山货倒是有不少,但是又没有你们大队那种人才,还能自己研发个口味啥的,就是想做什么也做不了。”
蔡晓玲听着三个人的说法,心里琢磨了一下,倒是也想看看,能不能帮他们找到什么新的出路。
倒不是她圣母,但是看着三个人的年纪也就只是二十岁出头的样子,同样都是知青,蔡晓玲也不介意帮一把手。
再说了,那两个男知青,也是在穆棱镇那一站上的车,同样的地方多两个朋友,就多两条路,等以后回城了,谁知道谁又会有什么样的机遇。
蔡晓玲可不想浪费自己的这几年的时光,虽然她不能经常出去,但是有个这么好的结交人脉的机会,她也同样不会放过。
至于剩下的那个姑娘,那不是自己粉丝么,就冲着姑娘那崇拜的小眼神儿,蔡晓玲也觉得自己需要帮她一把。
反正就是传授一下经验,也不费什么事儿。
于是在剩下的时间里,蔡晓玲他们这个隔间里,就出现了神奇的一幕。
蔡晓玲一个人坐在她这边没有人的下铺上,侃侃而谈,对面的三个人,每人都拿着纸和笔,一边听一边奋笔疾书,遇到问题了,就赶紧提问,或是几个人一起讨论。
他们这边特殊的情况,自然也同样的吸引了路过的其他人的注意力。
有的人觉得好奇,就也站在旁边听了两句,然后就突然发现了蔡晓玲所说的事情,对知青来说有多重要。
再加上那个姑娘的宣传,蔡晓玲这个下乡一年,凭借自己一人之力,拉动大队猪肉产量,文章也小有名气的知青,就被加上了厚厚的滤镜。
知青下乡的这十来年,能做出成绩的实在是太少了,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十年里,基本就是葬送了差不多一代人的光阴。
所以蔡晓玲这种,自己给自己找出路,并且做出了一些成绩的,就显得非常的不得了。
这不开始的时候,是隔壁的几个隔间的人,陆陆续续的有人过来,询问可不可以跟着一起学习一些经验。
蔡晓玲既然抱着积攒一些人脉的想法,当然是对这些人来者不拒了,大浪淘沙,怎么也能找到几个能互通有无的人。
这些人得到了蔡晓玲的同意,也就赶紧跑回自己的隔间,拿出本子和笔,找个地方,就开始听着蔡晓玲的讲解。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人都有从众心理,等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蔡晓玲他们这个隔间的跟前,就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都是人了。
虽然人多,但是大家好像也都形成了默契,不管是提问,还是讨论,虽然热烈,但是却没有出现闹哄哄的情况。
毕竟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捣乱,也还是要掂量掂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