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虽然从神迹中的画面看来,大军的攻城能力已经比现如今有了显着提升,想来是获得了中原里面的那些工匠和器械的结果,但是汴京城也确实坚固,即使速不台围攻多日,城墙也还未被破。
金国的城墙如此,宋国的城墙又会是什么样……
【拖雷死了,窝阔台病了一场,但是蒙古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因此停下。】
【七月十八,窝阔台再次派出了使节唐庆,出使金朝招降。但因为语出不逊,态度傲慢,当晚金朝的一些士卒就潜入了使馆杀掉了唐庆等使节。】
【虽然完颜守绪事后处置了这些人,但是和议已经没有了可能。】
【八月,原本还被寄托希望的准备率军前来汴京支援的武仙等人被金军打败,武仙退守留山。】
【完颜守绪觉得待在汴京已经没有出路,便开始谋划逃离汴京。十二月初十,在任命完颜奴申为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完颜习捏阿不为枢密副使兼开封府权参知政事后,便向东离开。】
【在完颜奴申和完颜习捏阿不两人的稳定下,汴京一时间依旧平稳,但完颜守绪出逃的消息很快被速不台获悉,于是他便再次围困住了汴京。】
【这一拖就来到了太宗五年。面对速不台大军的压力,汴京官员开始想要投降,但完颜奴申和完颜习捏阿不不愿。正月二十三,西面元帅崔立等人杀掉了两人,随即以城降。】
【六月,完颜守绪到达了蔡州。因为速不台等人离此较远,又尚未追来,完颜守绪又开始陷入安乐起来。】
【直到九月,一直没有放弃金朝的蒙古军在将领塔察儿的带领下再次将蔡州围困。】
【同时,一直在纠结的宋朝朝廷终于下了决心,决意联蒙灭金。十月,派江海、江万载叔侄携孟珙等领兵两万、运粮三十万石,奔赴蔡州。】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等人看到金国灭亡确实心有快意,但是看到大宋终于决定联蒙灭金,却又生不出什么喜悦之情。
说到底,这一次联蒙灭金,与前次联金灭辽截然不同,虽然说是大宋的决定,但实际上只是时局之下的别无他选。
不联蒙灭金,有什么用?不说与金国的血海深仇,只从最简单的利弊角度,大宋就没有第二个选择。
但是,这一次联蒙灭金,大宋又能安稳几年?
此次与蒙古联合,大约能够进入一些蒙古军营之地,那能从中获得多少关于蒙古的有效信息?
这蒙古,可是一边在西边不停征战,一边又在中原不断肆虐的风格。
当然,担忧后世的同时,赵匡胤几人也在精心揣摩蒙古军队的作战风格、作战能力和作战偏好,以及蒙古国内的各项制度的漏洞和可利用之处。如果他们这几代还不能解决北面的问题,那么这些经验也必须要仔细记录下来,以便留给后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蒙古军和宋军的两面夹攻下,蔡州的防守逐渐被摧毁。】
【太宗六年正月,蔡州已绝粮三月,再无防御之力,蒙古军与宋军从两个方向攻入内城,金朝宣告灭亡。】
【随后,宋军获得了完颜守绪的大部分尸骨,带回了宋朝以告太庙。】
【蒙古和宋朝双方约定了疆土划分,平分河南之地,陈州蔡州以北归属蒙古,以南归属宋朝。】
【蒙古的大举军事行动暂时告一段落。】
【而在征伐金朝的同时,窝阔台还顺便征讨了一番高丽、叛变的蒲鲜万奴等人。】
【但是,蒙古的征伐从未停止,窝阔台的计划也并非到此结束。】
【就在金朝灭亡的太宗六年,秋日,窝阔台便又开始召集众人商议进攻宋朝,并且派兵向蜀地进发。】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蒙古这样的攻伐速度实在太快了,频率也太高了些。纵使是时常又对外作战的大唐,也不能为之惊叹,他道:“朕对于蒙古的经济赋税情况真是好奇得紧。”
按照蒙古传统,士卒征战的战利品要上交给大汗一份,而按照窝阔台又定下的制度,蒙古人百匹牲畜以上的要上交赋税,可是这些算来也并不足够维持蒙古大军的征战。
他们是如何保证军队的后勤的?还是说,干脆就是抛弃后勤,就地征粮,像是所有的游牧民族一样?
——先前成吉思汗率军西征,攻打了那么多地方,不会也是没多少后勤,大部分都是就地征粮吧?
而且,窝阔台时期好像也要有一次西征来着。
不过这么说来,至少在此刻,蒙古士卒乃至将领们对于恶劣环境,特别是寒冷的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真优秀,很可能是过往的生活环境所造就。
“臣好奇的是,这些中原汉地归属于蒙古后,他们又用什么方式来治理。”房玄龄道,不管蒙古草原本土是怎么个情况,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是中原地区就与他们绝不相同了。对于这些地方,蒙古,窝阔台又将采取什么政策?
他们能够想着正常的治理吗?如果能,他们会采用什么方略,用以支持赋税和军需;如果不能,那也会是一个治理的案例,给大唐一个参考。
————
————
拖雷的那段许愿的话采自拉施特的《史集》。
关于拖雷之死,有说窝阔台和拖雷都被巫医坑了的,有说没什么关系就是拖雷病死了,有说窝阔台杀了拖雷的。
还有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和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认为,拖雷的生病是因为他无节制的狂热饮酒,导致病亡。——这个从当时蒙古的状态来讲还真有一定可信度,窝阔台的第五个儿子合失就是饮酒死亡,窝阔台自己的死也和饮酒有关。
再有,如果拖雷真的是喝了擦过窝阔台患病身体的水的话……这水是不是包含了病毒都不好说。
此次南宋出场的几人,孟珙不用说,江万载几人也是陪着南宋快到最后一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