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面情报不足,以至于折进去了一部分军队和将领,但是从后面看,这各地兵马的调动还挺迅速的,且都已经驻防到了京师要地……袁崇焕的辽东军还已经抵达了蓟州。”耶律隆绪评价道。
前面赵率教及其兵马确实是折在了遵化城,但是如果从明军整体的调动情况来看,明朝虽然已经虚弱腐朽,但到底没有到了那种完全没有力量的地步。
说实话,这样的调动能力,以及作战力量,也不算差到不行——辽东方面的军队集结速度相当快了,且在集结之后还能立刻开始行军赶路,初三四从山海关出发,初十就到了蓟州,中间还要一路安抚沿途城镇……
而大同、宣大、保定等地的兵马的调动速度同样颇为迅速。
就算是最初的赵率教一部,从集结速度上来看,也是可以的;且,还有三天三夜的急行军摆在那里。
“所以,已经有了这样的准备的明朝,最终在这一场京畿之战中还落到了那样的情况,只能说明在后续的调动和布置中,出现了更大的问题。”萧绰也同意明朝在这一阶段调兵的速度确实还可以,但这更说明了在后续中,明朝出现的问题之大。
耶律隆绪从这个思路想了想,做出一个推论:“袁崇焕……可能要倒霉了。”
毕竟,从与后金直面交锋的角度讲,一直都是他负责对后金作战。而现如今,后金直接插入京畿之地——虽然袁崇焕之前提醒过存在的隐患,但到了这份上,有多少人会反思,自己当时没有听进去袁崇焕的建议,也有错?
且,明朝虽然看起来调度还算妥当,但是从赵率教一行就已经有了问题,比如,辽东军抵达三屯营,却无法进城驻守……虽然这件事也不是不能掰扯,但是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后续往回倒推,这件事情就是说明了问题。
【明思宗虽然暂时感觉稍稍安稳了些,但是后金军队的入侵还是让他无法放松,且遵化已经沦陷,那么蓟州就是重中之重。于是,他得发下圣旨,要求袁崇焕在蓟州城附近重兵布守,必须在蓟州堵截住后金军队,不能让他们越过蓟州威胁京师。】
【袁崇焕对此当然是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
【随后,袁崇焕便在蓟州进行布防,昌平镇尤世威所率兵马回驻昌平,宣镇侯世禄队伍驻守三河,保定镇曹鸣雷队伍三千士兵驻守在蓟州城内,随后,在明思宗的要求下,刘策所率兵马也离开蓟州,返回密云驻地。】
【对于袁崇焕,明思宗还是给了相当大的权力的,同时,他还表示“卿本职负责辽东,关内的防守失败是他人的责任。但既然卿已经统领兵力前来,务必取得完全胜利。”】
【十一月十二日,皇太极率领后金大军也进入了蓟州,遇到了袁崇焕布防的军队,连战三日,明军皆获胜。】
【但是,皇太极本人的目标并不是拦截他的袁崇焕以及他手下的军队,他并不打算在这一次的大好机会中与明军在蓟州进行长时间的厮杀。毕竟,这样的好机会,且按照原定计划,理当是进抵明朝京师才是。】
【于是,他率军走通州,随后抵达顺义——大同、宣府两个边镇总兵的军队都驻扎在顺义县城,这是他从俘虏口中获取到的情报。】
【在顺义一战中,后金军获胜,获得了一千多匹马和一百多只骆驼,明军则撤退到了京师;同时,宣府的军队在撤退过程中溃散,溃兵一路劫掠沿途的村庄。】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叹气,为那一路上既要面对后金军队和明朝军队双方交战,还要面临溃军劫掠风险的百姓们。
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的可真贴切啊。现如今,明朝走向末路,不能防卫住自己的边疆,那么百姓们便要面对外敌的入侵之苦;但明朝尚未完全走到终点,仍旧有着一战之力,可虽然如此,百姓们还是要面对各种风险,其中就包括了被己方的军队劫掠一事。
溃兵……劫掠起来,那是真的可能要比强盗还要可怕。
随后,他又叹了一口气。
这一次叹气,就是为了明朝的后续了——明明在初期各地勤王兵力调动都算是顺畅,为什么后面会走到那样的情况?
显然,是在这接下来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问题。
那么,又会是什么问题?
原本李世民心中还不确定,或者说他存在了一些猜测,但没有什么证据支持。但是到了现在,他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八成肯定了:袁崇焕绝对出了事情。
“卿本职负责辽东,关内的防守失败是他人的责任。但既然卿已经统领兵力前来,务必取得完全胜利”……
这话说的,乍然听起来,仿佛还挺美妙,还着实是君王的深厚信任。但是,仔细一琢磨吧,就觉得稍稍有些不那么美妙。再加上,明思宗此时对于这一战的迫切程度……
现在来看,将后金军队阻隔在蓟州的计划,已经完全破产;而顺义的两大勤王兵马,则又在后金的进攻中战败;虽然袁崇焕必然会及时赶到京师,但是,如果京师方面出了什么问题,袁崇焕真的不会被论罪吗?
——更不要说,明朝的朝堂中的那些严重问题。
【十一月二十日,后金抵达京师,皇太极没有过多犹豫,迅速对京师展开了进攻。】
【袁崇焕的军队也已经回防,加上满桂等人的兵马,组成了京师城外的防线。】
【在展开的数场战斗中,虽然明朝方面出了许多岔子,比如城墙上的火炮误击了自己人啊,比如满桂所部被重创啊,但最终,数战下来,后金一方并没有占到上风,皆失利。】
————
————
改了一下最后一段,满桂此时还没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