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现如今这样基本上大部分事务都要皇帝判断的情况下,这样重要的事件中,一旦皇帝出了岔子,那可真不是朝臣能够补救回来的。
当然,他这么想,可不是打算什么约束皇帝的权力、将权力分散一部分给大臣们,这当然不可能。他想的是,皇帝是怎登上皇位的?上一任皇帝,是怎么选择的继承人?又是怎么培养的继承人?!
而另一个让康熙心头一跳、不自觉皱眉的事情,则是神迹提到的皇帝所估计的国库财政问题。
康熙本人虽然某些时候确实讲求一个“宽仁”,但是这不代表他对国库和财赋的事情不了解。他对于朝廷能够收上来多少赋税、官员们大约会从中捞取多少,基本都有一个大致的估量;而至于说国库借款的事情,这还是因为他本人想树立一个“仁君”——他自己理解中的“仁君”的形象,而不是他真的完全不能掌控这方面的事情。
但,神迹中央洲的国库问题还是让他提起了心。
赋税、国库的问题有多重要,看看前明就能够知道。虽然说前明灭亡的因素有许多,但是有一点还是能够确定的,那就是国库问题。
不管是怎么形成的,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朝廷发不起军饷,为了获得更多钱粮,还在地方增加赋税……
央洲怎么也能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朝一日央洲的问题也日益恶化……那岂不是同样发不起军饷,指挥不动军队?
【在皇帝看来,如果能通过这些措施消解掉这一次“边衅”,那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大好之事。】
【七月二十五日,静安收到了皇帝此次下达的命令,便开始按照皇帝的命令执行。】
【当然,此时,静安本人的立场也属于是倾向于“抚”,或者说用谈判解决此事。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看到莺莺国的舰队之后,觉得央洲打不过对方。此时,不若妥协一二,按照历史上惯有的“抚”的方案,获得和平。】
【这也能够看出来,此时的静安虽然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但同样没有意识到莺莺国方面的意愿与传统的“番邦之国”的不同之处。】
【他与乔治和查尔斯来往十数次,一边传达了皇帝的态度和意思,一边与对方拉扯、要求对方南下去到关口;同时,鉴于朝廷和皇帝的情况,他又在给皇帝的汇报中不乏含糊其辞,并没有彻底明白地写明谈判时莺莺国的真实反应和态度。】
【经过数日的谈判,乔治和查尔斯发现这一次谈判短时间内无法得到结果,而他们的舰船在这里已经呆了一个多月了,此时已经是八月十八日,如果继续在这里拖延下去,那么秋冬就要来临,到时海面情况又会变化,对他们的舰船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在静安数次劝说和要求之后,八月十八日,乔治和查尔斯决定去往关口,这个他们也比较熟悉的地方,并且在关口与央洲进行进一步的谈判。】
【而对于莺莺国这一行为,皇帝的看法是:甲.“抚”的政策成功了,央洲可以回到平常的日子,没什么问题了
乙.“抚”的政策基本成功,只要派人再去关口处理一下后续,就万事大吉了
丙.“抚”的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央洲还不可以放松,还需要保持对莺莺国的警惕】